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雷雨》.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雷雨》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雷雨》   今年是石破天惊的《雷雨》问世 80周年。整整 20年前,我曾在当时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了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个剧团、一个导演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对待这个“中国第一戏剧经典”,更没有一个演出敢于将《雷雨》中仅有的八个人物删去一个!最有意义的是,曹禺先生本人也参与了这个文化事件,在我去北京医院征询他意见时,先生说了许多热情、睿智且耐人寻味的话   一   1993年,我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那一年也正好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雷雨》问世 60周年。 60年间,曾有无数的导表演艺术家在这块艺术沃土上耕耘并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成功创造,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代又一代演员,我自己就是从扮演周冲这个角色开始接触话剧艺术,并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作为一个导演和一个博士研究生,我当时却对《雷雨》在长达 60年的演出史中总是一副面孔大为困惑,人物的解释基本停留在社会学意义的层次上,舞台艺术处理也始终为单一的写实主义风格,这个现象多少有些与戏剧演出的艺术精神和艺术规律相抵牾。   一部久演不衰的名著,其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进步能不断地被发掘出新的内涵,不断地与新一代艺术家和新一代观众产生新的共鸣,并在舞台风貌上不断地融入现代艺术的新品格、新手法,使这个戏剧名著在表现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表现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认识感受和理解方面,不断走向深入走向广博。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应该能和整个人类建立跨越时代的沟通,这种艺术观念在西方戏剧界已被广泛接受,经典的莎士比亚剧作被无数导演开掘出无数种理解并被处理成无数种风格,这已是司空见惯。我国戏剧界上世纪 80年代已经开始在理论上对这一点渐有共识,但在创作实践上尚未真正形成风气。一部《哈姆莱特》可以被创造成千差万别的舞台艺术形象,我们的《雷雨》为什么不能换一换面孔?   于是我向博士导师徐晓钟老师提出重排一出我所谓的“新版”《雷雨》,想在《雷雨》这出中国话剧最??的经典剧作上作一些探索尝试。我为“新版”《雷雨》的实验性创作设定了几个课题,主要涉及“话剧创作如何走出概念化的误区”和“通过‘假定性’进行表现性处理以深刻进入人物情感世界”这两个方面。我在当年的导演手记中写道:“艺术创作需要摆脱理性概念,真正进入人的情感世界,以尽可能丰富的感性形式展现人的内在生命的构成——人的抑制不了的欲望、人的排解不开的情绪、人的无从摆脱的困顿、人的永无止境的痛苦。所谓 ‘人生哲理’是与这些生命体验直接相通的,是难以用逻辑语言充分表达的。在艺术观念上实现根本的转变是中国的话剧艺术获得新的生存价值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新版’《雷雨》深入解释人物的新的切入点。 ‘再现’原则下的艺术创作长于在写实的环境中进行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可能会完整细腻生动丰富,但常常难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的深处,难以把人最复杂、最隐秘也最具有人性本质特征的深层情感活动包括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展现为艺术的直观形象。面对《雷雨》这样看似非常‘写实’的剧作,进行二度创作时努力寻找融入表现性艺术原则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人物情感最强烈、最矛盾的时刻使舞台艺术处理升格而进入‘表现’层次,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人物精神状态的传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二   《雷雨》最早于 1933年发表在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上, 50年代曾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做过大幅度的修改,人物形象由丰富生动的个体性趋于代表不同社会力量的概念化,人物情感由复杂、微妙趋于简单、直白,对人物的主观评价由难以言说趋于黑白分明,原剧作的艺术价值受到相当大的损伤。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重印本部分地纠正了这些修改,但遗留下的缺憾仍很多,并没有完全回到原始剧作的精神。“文革”以后人们看到的演出多是以此版本为依据的,故而在对剧作和人物的理解和表现上存在着与曹禺原意的偏离。譬如,应该怎样理解《雷雨》的主题立意?是否是通常认为的“揭露大家庭的黑暗”?“雷雨”这个不出场的角色究竟意味着什么?   曹禺曾在 1936年写道: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化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也许是某种模模糊糊的感情的驱使,流露出一种受压抑与愤怒,并对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进行了谴责。可是,最初出现模糊的构思时,使我感到兴奋的,不仅仅是一二个主题和几个人物,而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残忍 ’和‘冷酷’这背后也许存在着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