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古文历时性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曾国藩古文历时性研究

曾国藩古文历时性研究   摘 要: 咸丰二年,曾国藩起兵镇压太平天国,从此人生经历与前期截然不同。咸丰二年以后,官场倾轧、战场搏杀的复杂环境使他在思想上不再只是崇尚宋儒,而是兼取百家。文学创作受哲学思想的统摄,曾国藩前后期的古文风格有了明显的改变。   关键词: 曾国藩 古文 历时性研究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原名子城,湖南湘乡人,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内有文集三卷,共146篇。曾国藩的古文符合韩愈创立的“古文”传统,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讲求文统和道统,“道统”指的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儒家政治理想,“文统”指的是由六经、孟子、司马迁、扬雄等相承下来的古文传承谱系。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醴华先生点校的《曾国藩诗文集》,这部作品,被视为研究曾国藩诗文最为真实可靠的资料。   一、前期经历与古文创作   年轻时的曾国藩家学不厚,三十岁以前忙于科举,学识浅陋[1]。三十岁以后备官翰林苑,才真正开始治学。曾国藩前期的生活与普通士大夫并无二致:穷则独善其身,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与拜客;达则兼济天下,身列卿贰时积极谏言,用心政务。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六年,曾国藩任职于翰林院与文渊阁。翰林院是养才储望之所,文渊阁是皇家藏书重地。在此期间,曾国藩主要任务是读书。读书的同时,曾国藩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友圈子,曾国藩的交往圈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穆彰阿为首的号为“穆党”的圈子,二是以唐鉴为首的理学团体,三是文学圈子。   穆彰阿(1782-1856),满人,号鹤舫,别号云桨仙人,据《清史稿》记载,“嘉庆以来,典乡试三,会识五,凡履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犊、实录诸馆,皆为总裁……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2]。穆彰阿、季芝昌都是曾国藩的会师座师,门生之谊历来为文人所重视,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阙,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3]   唐鉴(1778-1861),字翁泽,号镜海,嘉庆十四年进士,官至江宁布政史,入为太常寺卿后成为京师理学家的领袖。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曾国藩从唐鉴问理学,后又在唐鉴的推荐下,师从倭仁记日课,在此期间,曾国藩的气性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人的本性是好物、好名、好色、好安逸,曾国藩也不例外。身处翰林清闲之地,曾国藩虽立志读书,但奈何本性爱谐谑、好交游,所以每日的生活充斥着饮酒作诗、下棋聊天、四处玩乐。检索曾国藩的日记,未习理学时只是就事论事,也没有什么自省之言;研习理学的前一两年,日记中多克己痛责之语;两年以后,曾国藩终于能做到读书有恒、见善迁过。王醴华先生认为“其立身之基,自此始耳。”本文认同王先生的观点。在此期间,曾国藩创作了一些阐述性理的古文作品,如《顺性命之理论》、《五箴》、《召悔》、《求阙斋记》、《纪氏嘉言序》等。   文人雅士之间自然少不了谈诗论文。身处翰林以后,曾国藩与何绍基往来颇多,何绍基,字子贞,湖南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宋诗派的代表人物。对曾国藩颇多奖掖,曾以自己最喜爱的梅花图向曾国藩索题,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4]以翩翩词臣处翰林养望之地,又得前辈青眼相看,曾国藩前期对诗歌用力多于古文,但于古文亦颇为用心。嘉道年间,桐城派是宋学重镇,曾国藩从唐鉴问理学时,唐鉴已告知桐城义法,而且时梅曾亮在京城,跟随问学之人颇多,包括与曾国藩相交的龙翰城、邵蕙西等,曾国藩不可能不向其讨教。梅曾亮,字伯言,道光二年进士,姚鼐门下四大弟子之一,在京二十余年,传播桐城义法,问鼎桐城。曾国藩诗集中有《赠梅伯言二首》末尾有“上池我亦识源头,可奈频过风日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我也知道桐城派的渊源,但怎么比得过我频频去拜访先生呢?由此可知,曾国藩经常向梅曾亮请教作文之道。曾国藩的好友中不乏汉学中人,如何子贞、刘传莹等,这些好友让曾国藩有机会识得汉学门径,为以后沟通汉宋打下基础。   经过六年的努力,曾国藩以理学新秀和文坛精英的面貌崛起于政坛,道光二十七年至咸丰二年,六年时间曾国藩遍任五部侍郎,期间于经世之务非常用心。“公每绾部务,悉取则例,博综详考,准以事理之宜。事至剖断无滞。其在工部,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倦,于山川险要、河槽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5]、“公兼摄刑曹,职务繁委,值班奏事,入署办公,益无虚日。退食之暇,手不释卷,于经世之务及在朝掌故,分汇记录,凡十有八门”[6]。仕途得意的同时,曾国藩内心却很苦闷,与京城中哪些雍容养望之人不同,他来自社会底层,对国家窳败带来的民生多艰有着切肤之痛,所以当他有发言权的时候,他显得急切而又憨直。从道光三十年至咸丰二年,除去必要的谢恩折子,曾国藩上了五道奏章,分别是《应诏陈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