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原因分析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受社会制度,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造成。社会制度层面因素源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之间的矛盾;新的就业制度下产生的新读书无用论。家庭层面因素源于亲子互动、沟通大大减少,相当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部分家长的价值观改变,使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的影响;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父母或监护人与学校缺乏沟通。社区层面因素源于留守儿童的课外社区生活处于无监管的真空状态;社区同龄人的影响;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社区内对留守儿童的现象与问题重视不足。基础教育层面因素源于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意识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专门的心理专业人员与条件;教育评价机制不合理,素质教育观念淡化;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报酬低。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因素 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世代耕种的土地,涌入城市务工的浪潮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在北京举行的“2009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1],如此庞大的数字,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父母的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时间的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地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的遗传性联系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的培育、 又是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原本是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使之尽可能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但是由于他们只想到城里赚钱而置子女的要求和情感于不顾、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 平时和孩子的联系也很少、 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监护和教育子女的责任。留守儿童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代理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他们内心痛苦,看上去淡漠、自闭。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南方沿海某权威调查显示: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觉得自己受歧视,有过被遗弃的感觉[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堪忧。
1.2留守儿童容易发生行为偏差
据调查,在 5800万的留守儿童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3]多万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道德行为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需要他人的监管和约束。然而在农村,大多数临时监护人自己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对于孩子的行为,只要不犯大错,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对老师的要求熟视无睹。由于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重视,他们多数自暴自弃,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甚至误入歧途。根据全国最高法院的统计数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每年上升13%,近七成为留守儿童犯罪[3]。这个比例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问题不容忽视。
1.3影响学习成绩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根据权威调查,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尤其部分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