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85例HIVAIDS患者基于专家判读证型特征研究
485例HIVAIDS患者基于专家判读证型特征研究
[摘要] 该文选择我国艾滋病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的485例患者,采用专家判读的方式,探索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索艾滋病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显示,经性传播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气滞证,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在艾滋病期出现较高,肝郁脾虚证出现在经性传播和单用HAART患者中较多。初步总结出艾滋病以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气虚弱、湿热蕴结等为主要证型。
[关键词] 艾滋病;证型;专家判读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古代文献中没有关于艾滋病的记载,对于艾滋病的证候特征和演变规律还没有大规模的临床资料支持, 所以建立艾滋病中医证候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门设立“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课题,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方法,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地区,选择不同地域、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措施的 HIV/AIDS 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建立证候数据库,重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探索发现艾滋病中医学常见证候及其分布规律,为制定具有可计量性、 可重复性及简便易行的规范化诊断标准奠定基础[2]。
1 材料
从10个地区( 北京市、 云南省、 河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安徽省、 广东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上海市、 沈阳市、 贵州省)2 237例中采用随机分层的方式抽取患者500例,最后纳入有效病例485例,男337例,女148例;平均年龄39.85岁;身高166.18 cm;体重60.53 kg;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70例,中学或中专225例,大专85例,研究生以上4例。婚姻:未婚121例, 已婚286例,离异47例,丧偶:28例。感染途径:性传播214例,静脉吸毒 94例,采供血:136例,其他38例。民族: 汉族416例,其他 68例。分别来自北京佑安医院和地坛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新疆自治区中医院、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0个分中心。
2 方法
分别请10个从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专家进行证型判断,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
2.1 诊断标准 2004年卫生部发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符合2004年卫生部发布的《艾滋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有明确的感染途径;患者既往无慢性器质性疾病;年龄在18~65岁。
2.3 排除标准 合并精神病、影响调查问卷真实性、调查资料不全以及妊娠期患者。
3 结果
3.1 证型规范 证型规范经专家辩证,整理后,共有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等86种证型。为了便于制定判断标准对相关证型进行了合并如下:脾肾亏虚、脾肾气虚、脾肾两虚、脾肾不足、脾肾阳虚合并为脾肾阳虚;脾虚湿胜、脾虚水肿、脾虚湿阻、脾虚夹湿、脾虚湿困、脾虚湿盛、气虚夹湿、气虚湿阻合并为脾虚湿盛;肝肾亏虚、肝肾不足、肝肾阴虚合并为肝肾阴虚;脾气亏虚、脾气虚合并为脾气虚弱;气阴两亏、气阴两虚合并为气阴两虚;肺卫不固、肺卫气虚、肺虚不固、卫虚不固合并为肺卫不固;肺脾气虚、肺脾两虚、肺虚脾弱合并为脾肺气虚;心肾不足、心肾两虚、心肾阴虚合并为心肾两虚;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合并为肝胃不和;肝热脾虚、肝脾不和、肝郁脾虚合并为肝郁脾虚;肝经湿热、肝经湿热下注、肝胆湿热合并为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气郁结合并为肝郁气滞;脾胃湿热、湿热蕴结、湿热蕴脾、湿热蕴络合并为湿热蕴结;胃火炽盛、胃火亢盛、胃热合并为胃热炽盛;胃热伤津、胃阴不足、胃热阴虚合并为胃阴不足;肝经风火修改为肝火炽盛。证型合并后,最终确定16个证型。
3.2 常见证型的信息分析 脾肾阳虚证通过频次统计结合证状贡献度主要证状表现为夜尿次数、腰膝酸痛、畏寒、腹泻、纳呆、发稿齿摇、口淡、心悸、耳聋、耳鸣、头晕、自汗、便秘、淋巴结肿大、舌淡胖,苔白滑腻,或见齿痕、脉弱。见表1。
肝郁脾虚证通过频次统计结合证状贡献度主要证状表现为情绪抑郁、胁肋胀痛、烦躁、腹泻、失眠、腹胀、肠鸣、纳呆、浮肿、头晕、头痛、咽干口燥、口苦、目眩、喘促、消瘦、自汗、语声低微、身目俱黄、舌淡青,苔白或腻、脉沉弦。见表2。
气阴两虚证通过频次统计结合证状贡献度主要证状表现为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腰膝酸痛、消瘦、五心烦热、感冒、失眠、发稿齿摇、语声低微、咽干口燥、夜尿次数、头晕、健忘、耳鸣、饥不欲食,舌瘦或有裂纹、苔白或见花剥、脉弱。见表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