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氧化中温变换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实验十 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一.实验目的
深入学习气—固相催化反应理论,掌握固体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测定技术和增强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1.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模型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是典型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常用的催化机理有均匀表面吸附机理和非均匀表面吸附理论。均匀表面吸附理论认为,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中心具有相同的吸附能力。常用的机理之一为:
H2O+σ==H2Oσ (1)
CO+H2Oσ==CO2σ+H2 (2)
CO2σ==CO2+σ (3)
其中:σ——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中心;
Λ——反应控制步骤
根据此理论导出CO变换反应速率模型为:
(4)
或其简化为:
(5)
非均匀表面吸附理论则认为固体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中心具
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其吸附活化能与解吸附活化能表面覆盖度呈线性减
小,其关系可表示为:
人们常用的速率模型为幂函数模型:
(6)
(7)
或其简化形式:
(8)
2.转化率的测定
催化剂的活性一般用CO转化率进行衡量。然而实验前后所测定的是进料或出料口气体的摩尔分率,其关系如下:
设N—表示气体摩尔分率流量,上标“O”表示初始状态,下标“T”和各组分分子式符号则表示总的摩尔量和各组分的摩尔流量。
y—摩尔分率;
A—水碳比,
x—CO转化率
反应方程式为:CO+H2O(g)=CO2+H2 (9)
表1 CO变换前后摩尔流量与转化率的关系
组分
状态
CO
H2O(g)
CO2
H2
N2
总流量
反应前
O
O
反应后
=
NT
干:
湿:
若用
则有: (10)
或 (11)
三.实验装置、试剂
主要设备
反应器:四管直流积分反应器(自制)
温控仪:可控硅温度自动控制仪(0~800℃)
测温表:数字显示测温表(-500~600℃)
流量表:数字显示流量表(0~20l/h)
CO发生器(自制)
水饱和器(自制)
气体分析仪:102G气相色谱一套
奥氏气体分析仪
水蒸气冷凝器(自制)
实验药品:
甲酸(C·P)
浓硫酸(98% C·P)
氢氧化钾溶液(40%)
焦性没食子酸
硅胶
催化剂样品
将工业用原粒度催化剂粉碎、过筛,保留60~80目样品5ml,准确称重;同粒度(或20~50目)的石英砂5ml。
催化剂的升温还原:
在反应器反应管的床层上铺上玻璃棉,再铺上6目左右石英砂1cm厚;将准备好的催化剂样品与石英砂混合装入反应管,封闭。通入氮气并开始升温,至200℃开始通入还原气。升温还原条件如下:
升温速度:200℃/h
水饱和器温度:83℃
温度控制:350℃ 恒温0.5h
380℃ 恒温1h
400℃ 恒温1.5h
还原气:H2,40ml/min
还原程度检验:
还原方程式:3Fe2O3+H22Fe3O4+H2O (12)
根据冷凝管水量检验还原程度。
CO制备
CO由甲酸在浓硫酸中脱水制得。
HCOOHCO(g)+H2O (13)
操作步骤如下:
(1)将适量的浓硫酸加入一洁净、干燥的三口烧瓶中并将其置于恒温水浴中;
(2)将装有甲酸的分液漏斗装在两口烧瓶上并用石蜡封口;
(3)将恒温水浴升温至80℃,控温并向浓硫酸中滴加甲酸;
(4)所产生的CO由三口烧瓶引出经水冷凝器冷凝并分离水分,部分经稳管放空,部分经KOH吸收瓶、焦性没食子酸吸收瓶除氧后经缓冲瓶除水汽干燥,计量后进入气体混合瓶。
6.催化剂活性测试:
测试条件:
温度(℃) 水碳比 空速(h-1) N2流量(l/h) CO流量(l/h)
260 ~2.5 2000 3.0 2.0
4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