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and#183;礼典and#183;吉礼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典and#183;礼典and#183;吉礼研究

摘 要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巨著——《通典》用一百卷的篇幅记述了上古至唐天宝末年 的礼制沿革。按历代沿革对我国古代的礼仪进行记述,对研究我国古代礼仪文化有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吉礼部分,吉礼是我国古代五种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吉礼即祭祀之礼。古人谓祭祀求吉祥,故称吉礼。《左传-成公十二年》有云:“国之大 事,在祀与戎。”可见吉礼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通典》中这浩繁的一百卷“礼典”为我们研究古代礼仪、宗教、文化教育、历史 政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很多人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对其引用,但从文献角 度对其研究的至今还未见到。我的论文试图从文献的角度对《通典·礼典·吉礼》部分 及引书情况加以考察,论文主要分三部分: 一、引言,介绍《通典》的作者,概述《通典》的体例、流传及版本 二、《通典·吉礼》文献特征的研究,这部分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吉 礼发生、发展及其作用进行简要的叙述:二是从编纂方法、注释等方面进行研究“吉礼” 的文献特征。三是对《通典·吉礼》的学术价值进行研究。这部分从礼仪文化、古代宗 法、古代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得出《通典·吉礼》不仅对文献学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它学科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通典·吉礼》引书进行研究。通过对引书的具体研究分析出引书的特点为: 原始性、灵活性、侧重性、多样性,从而引书的情况分析中总结出《通典·吉礼》在辑 佚、考据等方面的文献价值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通典》;杜佑;吉礼;吉礼研究;引书研究 引 言 一、杜佑生平简介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 年)出生,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以82岁高龄、国之元老退休、宰相高 位去世。杜佑一生经历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自 幼以“门资”涉足仕途,历任江南郡参军、工部爵显位至宰相,“为人平易逊顺, 与物不忤逆,人皆重之。”“1《旧唐书·杜佑传》说他“性嗜学,该涉古今,以 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位虽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 灯下读书,孜孜不怠,与宾佐谈论,人惮其辨而伏其博:设有疑误,亦能质正。” ”。杜佑是唐代中叶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史学史上重要的史学家 之一。杜佑一生的著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有:《宾佐记》1卷(杂传记 类)、《管氏指略》2卷(法家类)、《理道要诀》10卷(杂家类)、《通典》200卷 (类书类)。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正是他的主要著作《通典》。杜佑正值大唐皇 朝从强盛的巅峰一落千丈,开始走向衰落,内忧外患日趋严重的多事之秋,杜佑 作为洞察历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恢复发展经济、参与决策、稳定中庸政 局等方面可谓功勋卓著,贡献非凡,被唐宪宗益为“岩廊上才,邦国茂器”,。“ 是国家的栋梁,一代名相。同时杜佑又是位在司马迁之后,继承、弘扬史学上“通 古今之变”思想的史学大师,他历时三十六年,呕心沥血,精研覃思而成的鸿篇 巨制《通典》200卷,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典章制度史,开创了典 章制度研究及撰述的先河。 二、《通典》概述 (一)《通典》成书过程 《通典》是一部代表唐代后期“经邦致用”的进步史学思潮的著作,对中国 古代的制度史的研究和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典》这部辉煌200 卷典制体通史的成书过程学者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杜佑传》,中华书局,1975年,5098页。 [2]刘向,《旧唐书·杜佑传》,中华书局,1975年,3983页。 [3]刘向,《】日唐书·杜佑传》,中华书局,1975年,3982页。 第一种观点,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杜佑作通典》认为《通典》以“刘秩 《政典》为蓝本”,“此书之成,可云易也”。“3郑鹤声在其著的《杜佑年谱》中 写到“《通典》之作,实以刘秩《政典》为蓝本,佑不过加以损益而已,其大体 当无出入”,“《开元礼》实《通典》取材之大本营也。””。王鸣盛、郑鹤声他们把 《通典》仅仅看作是典制史,又认为《政典》取《周礼》“六官所取”,也是记制 度,因而断言《通典》以《政典》为蓝本,而没有看到杜佑变“六官所职”为“九 门沿革”是对观察社会结构的一个突破,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第二种观点,梁启超在《中国

文档评论(0)

yxutcangf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