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
韩非子的思想体系述评 摘要:本文以韩非子一生的遭际为出发点,详细论述了韩非子以“法术势”理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韩非子思想中的精华与有失偏颇的内容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此外,本文也从激励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对韩非子思想进行了评述,指出韩非子的激励理论的不对称性及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可持续性。关键词: 韩非子 激励理论 思想述评一、韩非子生平韩非,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生年无确切记载,史家尚有争论,大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今河南省新郑)的公子,虽贵为皇室后代,但由于是嫡出,所以韩非并不受韩国国君的重视。战国末期,弱小的韩国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韩非虽为贵族阶层,却并未沉迷于声色犬马。韩非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直为韩国的富国图强呐喊。韩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子存世的著作并不多,其思想主张主要体现于《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经典著作中,后人收集其文章,编成《韩非子》一书。韩非子的治国思想的产生是与韩国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公元前403年,晋国三分,韩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其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国成小康之治。《史记·韩世家》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韩国国势在韩昭侯时代达到顶峰。昭候之后,韩国的贵族阶层逐渐腐朽,同时也由于其地处中原,被魏国、齐国、楚国、赵国和秦国团团包围,生存空间极其有限,韩国的国力日渐微弱。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所灭,成为六国之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韩非生活的时代,正是韩国国运衰颓、国家机器不堪一击,整个国家已经苟延残喘的时候。作为皇族的韩非,出于其特殊身份所催生的使命感,高举变法的大旗,提出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主张,试图像申不害当年那样通过变法再造强盛的韩国。不幸的是,韩非的变法主张并没有得到韩国国君的认同,当然也没有在韩国得到实施。韩非曾多次向韩王提出振兴国家变法富强的计策,均未被韩王采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与冥顽不灵的韩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王嬴政,他读了韩非所著的《孤愤》《五蠹》之后,对其才华大加赞赏,推崇备至。公元前234年,秦国出兵攻韩,韩王被迫起用韩非并派韩非使秦劝谏秦王暂缓攻韩。韩非到秦国后,秦王极其忌惮韩非的过人才华,秦国臣子也对韩非加以迫害,韩非最终在牢狱之中被迫服毒自杀。在韩非离世仅3年之后,位列七侯之一、建国173年之久的韩国就为秦所灭,成为秦统一中国道路的第一个祭祀品。二、韩非的思想体系韩非思想的理论基础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广泛汲取老子、荀子、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思想观点,创造了一套自己的治国理论。韩非子思想体系的滥觞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无为”思想,荀子的性恶论及前期法家人物的变法思想。这些先秦思想家的思想,是韩非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道家的“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思想在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明确的体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有对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的评论。在《韩非子》一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道家思想的论述,如“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韩非子·主道》)在韩非子的思想体系中法与道是一对统一的范畴,这两者共同构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在《韩非子·饰邪》中韩非就写道,“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道法成全,智能多失。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饰于法,知道之故,故佚(逸)而有功。” 道即支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韩非很认同道家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思想,他认为在治国方面也应该尊重客观规律。韩非也很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虚静无为,少思寡欲,顺应自然,最终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韩非把这种“虚静无为”的态度引入他的“术治”理论。他认为君主要先使自己虚静,不表现自己的好恶,不表现自己的智慧,达到以静制动的目的。在《韩非子·难三》中,韩非就提出了“术治”的原则:“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在《韩非子·扬榷》中韩非也指出,“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使其凝固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阴见阳。”显然,韩非认为君主要有效地控制臣下治理国家,必须使用“术治”,而君王使用“术治”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暗藏,达到一种看似“无为”的状态,这样才能防止大臣察言观色,揣摸君主的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