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阳明哲学》蔡仁厚一、关于本书作者蔡仁厚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师承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 年。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蔡仁厚先生对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有极深厚地研究。王阳明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王曾)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本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二、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我们首先介绍王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习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 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习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刚开始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先从"格物"着手,即著名的"阳明格竹",要注意 他的格竹不是研究竹子(如观察竹子形状、 生长特征、剖开竹子),而是通过格竹来探究万物之理,当然不得其法。所以王阳明更相信陆九渊的心学,并发展出完整的心学体系。1、"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明善恶(道德)和辨是非(智慧)两部分。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2、"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在"致良知"在知和行关系上发展。"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为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即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知行合一反对那种只说不做的假道学,不行就不是真知,无疑有其沫刻意义。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 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三、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王阳明从小聪慧过人,胸襟眼界更是远超凡人。当时士子求学,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 加官进爵,似乎都缺了些"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自觉与要求。而王阳明自是不屑于此等追求,人家是有大志向,大追求的不羁少年。当然这离他进入圣贤学问的门径,还有着一场段崎岖多歧的路。1、王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王阳明在悟道之前,即"得其门"之前有三变,这是不同内 容、不同趋向的转变。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王阳明最终还是走上了圣贤的正途。(1)泛滥于词章王阳明从小有志于做圣贤。二十一岁那年他中了举人,于是就遵照当时学界泰斗朱熹的 格物之说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开始了穷理工夫。朱熹认为世界万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莫不有理。于是王阳明和友人开始对着竹子格,很不幸,最后什么也没格出来,还病倒了,可见通过外物来寻求道理,还是难以走通的。王阳明那会儿特别沮丧,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也没有头绪。于是便一头扎进了世俗词章之学,这一扎就是五六年,在诗文界也算是"杠把子"级的人物。不过词章之学到底没能笼络住王阳明不羁的灵魂,他生命的灼热点又开始在新的"地盘"上燃烧。(2)出入佛老?二十七岁那年,阳明感慨"辞章艺能,不足以通志道",心中惶惑不安。于是又重新循着朱 子的路,做穷理工夫,但仍然无所得。同时他发现顺着朱子的路走,事物之理与人的本心,终分为二,打不成一片。如果理在外而不在人心,纵然把竹子草木之理格得清清楚楚,与我做圣贤又有什么关系?他心下疑虑、苦闷,恰逢道士谈养生,于是便动了入山修道的念头,渐渐留心仙道,探究佛学。阳明先生在浙江绍兴阳明洞修炼功夫,据说已经修到能够"先知"的地步,世人皆以为他得 道了。但他因惦念父亲与祖母迟疑不能决,后来忽然觉悟:如果连父母亲人都不思念的话,这就坏了人伦大体,这是佛老和儒家的根本区别,这也涉及到一个"同体"与"薄厚”。佛教倡导无分别,人和人,人和动物没有分别,讲求众生平等,对待一切都要有一颗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l5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