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绿素分解代谢中叶绿素酶作为限速酶进行翻译后调节
The Plant Cell, Vol. 19: 1007–1022, March 2007, a 2007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
Chlorophyllase Is a Rate-Limiting Enzyme in Chlorophyll Catabolism and Is Posttranslationally Regulated
Smadar Harpaz-Saad,a,b Tamar Azoulay,a,b Tzahi Arazi,a Eran Ben-Yaakov,a,b Anahit Mett,a Yoel M. Shiboleth,c Stefan Ho¨ rtensteiner,d David Gidoni,a Amit Gal-On,c Eliezer E. Goldschmidt,b and Yoram Eyala,1
叶绿素酶是叶绿素分解代谢中的限速酶并受翻译后调节
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叶绿素分解代谢中的限速步骤和分解代谢中酶的调节机制还不清楚。为了研究叶绿素酶(chlase)——叶绿素分解代谢途径中第一个酶——的作用和调节机制,我们在两个不同的植株系统中表达了柑橘(Citrus sinensis)叶绿素酶的两个不同类型:前体叶绿素酶和成熟叶绿素酶:(1)南瓜(Cucurbita pepo)植株使用的是病毒载体表达系统;(2)短暂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原生质体。全长柑橘叶绿素酶的表达在原生质体中导致了非常有限的叶绿素分解,在整株植株中没有观察到叶片不同的表型;而表达缺乏N端21个氨基酸的叶绿素酶(ChlaseΔ),类似于成熟蛋白,导致了在烟草原生质体和南瓜叶片中大量的叶绿素分解。在低光照下生长的表达ChlaseΔ的南瓜叶片呈现出显著的黄萎病表型,而在自然光下生长的此类南瓜叶片出现了拟光损伤表型,证明了叶绿素酸酯的积累,光中毒叶绿素分解产物。全长和成熟类型的柑橘叶绿素酶定位于表达的烟草原生质体叶绿体膜组份上,并在此处对N端21个氨基酸的加工。在两个植株系统我们都证实了叶绿素酶在叶绿素分解代谢中作为限速酶,并且受翻译后调节。
前言
叶绿素分子在光合作用中收集光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多聚蛋白色素光合复合物的一部份发挥其功能,叶绿素捕获一个光子是转换光能成为化学能再储存为碳同化物的第一步。因为节机制还相当不清楚(Kr?utler and Matile, 1999; H?rtensteiner, 2006)。
(Goldschmidt, 2001),受到环境光抑制(Prasil et al., 1992; Andersson and Barber, 1996)。在对植株组织中叶绿素分解产物的鉴定和描述后,叶绿素分解代谢途径的研究最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Amir-Shapira et al., 1987; Engel et al., 1991; Matile et al., 1996; H? rtensteiner, 1999)(H?rtensteiner, 1999, 2004; Matile et al., 1999;Takamiya et al., 2000)。因此,叶绿素分解是一个多步的酶催化过程,并且这里面包括的主要的酶在几年前已经被分离出来(Terpstra,1981; Trebitsh et al., 1993;Rodoni et al., 1997;Tsuchiya et al.,1997;H?rtensteiner et al., 1998),这些酶的基因迟迟未被克隆出来成为了研究叶绿素分解代谢的主要障碍(Takamiya et al., 2000)。近几年分解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得以分离(叶绿素酶[Jacob-Wilk et al., 1999; Tsuchiya et al., 1999]; 红叶绿素分解代谢还原酶[Wuthrich et al., 2000]; 脱镁叶绿素酸酯加氧酶[Pru?inská et al., 2003])为深入研究这些酶在叶绿素分解中的作用和调节作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编码叶绿素酶的第一个基因是(Jacob-Wilk et al., 1999; Tsuchiya et al., 1999)从柑橘(Citrus sinensis)和藜属(Chenopodium)藜属(Chenopodium)肽的特点(藜属(Chenopodium)植物的序列更接近于内质网信号肽[Takamiya et al., 2000]),输出后可以发生在液泡内(Tsuchiya et al., 1999;Takamiya et al., 2000)基因(Jacob-Wilk et al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