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思维方式

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 ——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 ? 连淑能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 摘 ?要:本文解释中国的悟性和西方的理性,追溯其渊源,分析其特征,并从汉英语言中找出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悟性;理性;汉语;英语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cepts of Chinese Wuxing (power of 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intuition) and Western Rationality, tracing their sources and analyzing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also gives some major manifestations of these two thought patterns i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Key words: wuxing, rationality, Chinese, English ? ??? 哲学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悟性思维借助形象,运用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知识,具有直觉性、形象性、主观性、整体性、模糊性等特征;理性思维借助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探索、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客观性、分析性、确定性等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含有理性主义因素,但较注重直觉、体验、领悟,因此本质上是悟性主义的,但不归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堪称其范本。 ? 1.中国的悟性 ? ??? 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像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那样的理性模式,而是形成了中国式的悟性:思维主体对客体对象或主体自身的本性与内蕴的直觉洞察和领悟,即儒家的“外悟说”和道家、佛教禅宗的“内悟说”(冯凭,1986;侯才,2003)。 ??? 儒家的“外悟说”,即“格物致知”的“格致之学”,强调从外界的经验中,尤其是前人已有的经验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格致”或“格物”之法,是孔子哲学观的代表作《大学》之旨。所谓“格物”,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和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即用康德所说的“先验范畴”对思维对象加工、整理和把握,达到“豁然贯通”,但非理性。北宋的程颢、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外悟新说,主张把外界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是接物而处其当,皆言理也”,“须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豁然有贯通之处。”(《遗书》卷十八)朱熹把二程的格物致知说系统化并加以发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是以大学始教,以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盖人心有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所谓“格物穷理”,即穷事物之理,积久便可豁然贯通,使心中之理彰明。朱熹认为人心有领悟事物本质的内在能力,“置心物中”便可“究见其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对本体的直觉把握就是悟。孔子的儒学以宋明理学的形式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外悟说也因此声名大振。 ??? 道家的“内悟说”主张“玄览”,即“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塞其说,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五十六章),反对向外界观察体悟,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杂念,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达到“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一章),主张内心省悟,向内心世界寻求外界事物的真谛。魏晋时期的玄学,就是这一方法论的发挥。老子最先背离了感性模式,提出了抽象的、不能直观的“道”作为万物之本:“听之不见名曰夷,视之不见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德经》)道与八卦、五行等可感事物不同,是无法通过感官认识的,但道又是可感万物的本源,只好求助于非感性的内悟了。老子的内心省悟模式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反对向外界观察、探究。陆九渊和王阳明提出“心学”,主张向内心世界去寻求外界事物的真谛。陆九渊发挥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存于心中,不必外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只有反躬自悟才能达到“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极力反对来自外界的知识。王阳明也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而主张“致知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