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昌瓷板画简介
南昌瓷板画南昌瓷板画又称肖像画,瓷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陶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最初陶器只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求而制造,到了唐朝才渐渐向装饰方面发展。绘画各种图案、纹饰于陶器上。到了宋代(960-1279年)在陶瓷器物上用一种或多种颜料描绘,己成为一门民间艺术。明代(1368-1644年)中叶,西方珐琅传入中国,于是增加了斗彩和五彩,增添了不少颜色。清代(1644-1911年)以后,彩瓷色釉发展到五彩缤纷的境界,任何颜色都可以烧制出来,瓷器装饰与绘画变得更为密切,所以一批文人画家开始介入绘瓷艺术,他们以中国传统绘画入瓷,把瓷胎当画纸,作画题字,与水墨画法无异,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人派画风。明、清二代,在江西景德镇集中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专门生产皇室用瓷,主要烧制珐琅彩纹饰品,其质精良,居全国之冠。光绪年间,德国、日本的“洋彩”开始在景德镇盛行,这种颜料色彩纯正鲜艳,其绘画程序简单,表现力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层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洋彩”,瓷上肖像画才开始萌芽。1892年,瓷上肖像画创始人邓碧珊,在中国传统瓷器彩绘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摄影术,吸收中国书法之精华和西洋画法的技艺,不断创新,开创了瓷上肖像画的艺术领域。邓碧珊(1874—1930年)珠山八友之一,字辟寰,号铁扇子,斋名晴窗读书楼,江西余干人,为清末秀才。其擅长粉鱼藻,技法颇受日本绘画影响。到景德镇之后,颇受绘瓷艺人尊敬,是最早用九宫格画瓷像的创始人,至今仍为瓷上肖像画必备工具之一。(据《辞海》中载:摹临碑帖方格纸也,一正方格中以四线纵横分为九格,以范笔画之部位)。20世纪初年,使瓷上肖像画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画家。王琦(1884—1937年)号碧珍,珠山八友之一,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县人。十七岁来景德镇以捏面人为生,后师从邓碧珊学画瓷上肖像画,并以钱惠安的仕女画为蓝本彩绘瓷器。由于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其肖像画深受各界欢迎。王琦中年改画写意人物,同时吸收西洋画法的影响,他的人物画头部多衬以明暗,有“西法头子”“绘瓷大家”称号。晚期代表作品有:钟馗图,其姿态诙诡,形神兼备,尚有面人遗风。瓷板画源于清末景德镇,却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是在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像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的巧妙结合。从美术创作来看,文人派绘瓷画家将陶瓷器当画纸,把中国陶瓷从一个不起眼的工业变成了艺术工作的一个门类。瓷上肖像就在这种背景下脱颖而出。自釉上彩绘在清代流行之后,许多大城市的瓷器店在经营景德镇彩瓷的同时,为满足当地客户的要求,也购买景德镇的白胎瓷,并招聘高手绘瓷器,自设红炉烧制。江西境内的南昌、九江、赣州、吉安等城市的瓷器店均很早就开始自设红炉加彩,尤其是省城南昌市的绘瓷艺人最多,规模最大。瓷上肖像画的发展重点也转移到这里了。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1920—1937年),别号石庐,饶州窑业学堂毕业。他回南昌后,在现今的中山路府前一带开设丽泽轩瓷庄,门口招牌上号称“肖行瓷像”,开创了瓷板画在南昌发展的先河。当时丽泽轩聘请的艺人中,瓷上肖像画得较好的画家有梁燮亭、吴月山、杨树藩、游家发等人,他们培养了许多艺徒,在瓷上肖像画艺术上卓有贡献。后期影响很大的杨厚兴以及邹昆仑、杨知行等即在丽泽轩开始学艺的。所画的每一幅肖像画都写有梁兑石监制字样。在梁兑石的带领下,南昌市陆续开有:西大街的“中华瓷庄”,旺盛时期彩绘艺人有三百余人,专画瓷上肖像二十余人。子固路的“肖庐瓷像馆”为父子店,老板毛涤然。稍后南昌又有“留芳瓷像馆”“丽芳瓷像馆”等陆续开设,一大批瓷板画家也随之诞生。如:梁燮亭、吴月山、杨厚兴等。抗战时期,日军逼进南昌,绘瓷艺人被迫四处逃难,为了糊口谋生,客观上也将瓷上肖像画艺术传播至各地,但不少艺人死于逃难,梁兑石即在逃往四川途中被炸死,杨厚兴的师傅吴月山也在逃往黎川时病亡。抗战胜利后,艺人们陆续返回家乡。南昌又多了几家瓷像馆。如:刘春华、夏道爽2人重开规模较大的“新中华瓷庄”、梁兑石的儿子梁少石开设的新中华瓷庄、杨厚兴开的“最明轩”瓷相馆、陈信高的丽影瓷像馆等。解放前夕,民不聊生,百业清淡,许多艺人转行他图。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成立南昌市瓷像合作小组。1956年转南昌市瓷像工艺社时,全市画瓷上肖像画艺人仅有30余人,在杨厚兴为首的肖像画家们的不断研究指导下,于1960年成立南昌工艺美术厂,在政府的重视关怀下,艺人们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瓷板画发展在艺术层面上有了新的飞跃,瓷板画艺人也由当初的组建瓷像工艺社的30人发展到数百人。 三十年代始,南昌瓷板画便走出国门,远走东南亚。改革开放以后,香港摄影家仇永平与南昌瓷板画艺人联合创作了一大批瓷板画精品,向世界各国推介南昌瓷板画,日本、澳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