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薯长喙壳菌——中国农业信息
甘薯长喙壳菌编号:16记录号:IO00016中文名:甘薯长喙壳菌英文名:Sweet potato black rot中文别名:甘薯黑斑病,甘薯黑疤病拉丁学名: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门:真菌门亚门:子囊菌亚门纲:核菌纲目:小子囊菌目科:长喙壳科属:长喙壳属原产地:189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入侵地:全国各甘薯产区入侵时间及地点:于1937年传入我国辽宁省传播途径:病薯病苗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寄主:为害特点: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从育苗期、大田生长期以及收获贮藏期都能发生,引起死苗、烂床、烂窖,损失严重,严重时可使窖藏种薯的损失高达60%~70%。该病菌危害薯苗、薯块,以薯块受害严重。薯块发病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中央稍凹陷,病界分明,轮廓明显。上生灰色霉层,在湿度适宜时,病部长出黑色的刺毛状物。病菌侵入薯肉的下层,使薯肉变为墨绿色。薯苗发病,一般在幼苗基部白嫩部分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的黑色病斑。严重时种薯和幼茎部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湿度大时,发病部位长出黑色刺毛状物。病苗插入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 生育期或贮藏期均可能发生,主要侵害薯苗、薯块,不为害绿色部位。薯苗染病,茎基白色部位产生黑色近圆形稍凹陷斑,后茎腐烂,植株枯死,病部产生煤层。薯块染病,初呈黑色小圆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轮廓明显略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后生黑色刺毛状物,病薯具苦味,贮藏期可继续蔓延,造成烂窖。??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由菌丝顶端或侧枝上形成,鞘状,内生分生孢子,成熟后孢子由分生孢子鞘内依次推出,又称内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平截,9.3~50.628~5.6um。菌丝顶端或侧枝上产生厚壁孢子,厚壁孢子暗褐色,椭圆形,壁厚,10.3~18.9 ×6.7~10.3um;子囊壳形成似长颈烧瓶,基部膨大呈球形,直径105~140um,具长喙,350~800um。子囊壳内生有梨形和椭圆形的子囊多个,每个子囊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壁薄,成熟后壁自溶,子囊孢子散生在子囊壳内。潮湿时吸水膨胀,子囊孢子即从长颈涌向喙口,聚集成黄色蜡点状。子囊孢子钢盔形,无色,单孢,壁薄,4.5~8.7?3.5~4.7um。?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0℃~28.5℃,最高34.5℃~36℃,最低9℃~10℃。菌丝及三种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1℃~53℃。菌丝在pH值3.7~9.2之间均可以生长,最适pH为6.6。分生孢子抗逆力较差,成活时间短,子囊孢子及厚壁孢子对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自然情况下,土壤表层的病菌经一年后仍可以存活,而埋在土层7~8cm处的病菌却能存活34个月。? 主要以卵孢子的形式存活于土壤中的作物残体内,在春季卵孢子萌发,主要是形成孢子囊。漫灌和大雨后孢子囊释放出孢囊孢子。孢囊孢子在土壤的水中移动,被寄主的根围所吸附,萌发且不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根部。游动孢子游动缓慢,从运动到形成休眠孢子可持续数天,休眠孢子萌发直接产生芽管,当接触固体表面时芽管肿大形成附着孢,不久从附着孢长出菌丝。休眠孢子有时萌发再形成游动孢子,留下休眠孢子膜。有时少数孢囊在顶端形成芽管。在幼苗期毛根被破坏并且整个植株可能致死。较老的植株受害较慢,病菌从根尖扩展到茎到低的枝条,也许由于病土溅到叶??控制方法: (1) 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病种苗,杜绝染病秧苗向大田转移。严格要求土壤、粪肥、灌水不带菌;精选种薯并消毒;高温育苗、高温剪苗、药剂浸苗。有报道表明,以浸薯入窖为最佳施药方法,且防治甘薯黑斑病以国光牌甘薯保鲜剂的效果最好,托布津次之,也可采用复合杀虫剂,即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选用抗病良种。(3) 加强栽培管理。重病区实行水旱轮作和旱地3年以上轮作。合理施肥用水,防止薯块开裂。适时收获,精收细挖。甘薯是喜温作物,因此要在霜冻到来之前收完。一般在立冬前后掌握在12℃~13℃挖薯为宜。?相关文献:樊平.?甘薯黑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四川农业科技,2001,?7:25.?卢方林.?甘薯黑斑病及其防治.?江西农业科技,1999,?4:?42.?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易齐,?张宝棣,?姜克英,?文奇,?李明周,?王润初.?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农业出版社,?1992.?Pp.223-224.?汪敬生.?防治甘薯黑斑病的新技术.?云南农业,1998,?10:?18.?张满良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Pp.175-178.?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