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子荧光分析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二、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一)荧光的检测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的形成 任何荧光物质,都具有两种特征光谱,即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和荧光发射光谱(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 三、影响荧光产生及荧光强度的因素 (一)物质产生荧光的必要条件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 PET应用到传感器上需要的条件: F?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 激基缔合物(excimer) 利用各种分子间作用力改变两个荧光团之间的距离和取向,如用结合客体前后单体/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光谱变化就能够表达客体被识别的信息。萘、蒽、芘等荧光团由于具有较长的激发单线态寿命,易形成激基复合物,常常用于此类探针的设计中。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 Twisted Intramolccular Charge Transfer,TICT 基于TICT机理的离子传感 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 Through-Bond Energy Transfer,TBET 两种能量传递模式的示意图 小结 含有分子内氢键的分子,光激发时其质子酸性提高,易于发生质子转移。可发生分子内激发态质子转移的物质一般含羟基或氨基,受光激发时,质子从羟基或氨基转移至邻近的与之形成氢键的原子上(一般能形成五元环或六元环,距离不超过2?),由之前的醇式结构转变成酮式结构。 由于光激发所形成的酮式异构体只在激发态时 (而不是基态)较原醇式结构稳定, 故光异构体的荧光较原分子的荧光位于长波长处 Fig.9 ESIPT mechanism for benzazole dyes 选择性识别Na+的荧光传感器 分子6中,芘为能量供体,蒽-9-羧酸酯为能量受体,杯芳烃为Na+的结合位点。在甲醇-四氢呋喃(15:1)的混合溶剂中,可同时观察到芘和蒽-9-羧酸酯的荧光发射。随着Na+的加入,相对于芘的荧光发射,蒽-9-羧酸酯的荧光增强程度更大,说明Na+的加入使芘与蒽-9-羧酸酯间的距离减小,能量转移效率提高。 识别F-,HPO4-的荧光传感器 受体分子7未结合阴离子时存在从芘(能量供体)到 2,3-二吡咯-喹喔啉(能量受体)的共振能量转移,以 325nm(芘的吸收带)激发,观察到位于 495nm的2,3-二吡咯-喹喔啉的强荧光发射峰。随着阴离子(F?或 HPO42?)的加入,2,3-二吡咯-喹喔啉的荧光强度减弱,且其吸收光谱也发生变化,表明 FRET 过程受到抑制。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跟单独的 2,3-二吡咯-喹喔啉相比,受体7 通过FRET进行传感的灵敏度有所提高。 选择性识别Al3+的荧光传感器 受体分子8利用结合前后供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重叠程度的不同,从而选择性进行Al3+的传感。分子中邻羟基苯基三唑自身不发荧光,与Al3+结合后荧光有所增强(尽管仍很弱),但其发射光谱与香豆素343的吸收光谱重叠程度大为增加,能量转移效率提高,达到信号放大之目的。在甲醇-水(1:1)的pH 5.0缓冲溶液中,以350 nm光激发受体8(邻羟基苯基三唑的吸收峰), Al3+ 的加入使香豆素343的荧光增强7倍,检测限为50 nM,其它金属离子除Cu2+和Fe3+使受体8荧光猝灭外,对测定无影响。 如果两个相同的荧光团(主要是多环芳烃)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合适,当其中一个荧光团被激发以后就会和另外一个处于基态的荧光团形成激基缔合物(excimer),其荧光发射光谱的特征表现是原来单体的发射峰减弱或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强而宽的、长波长的无振动精细结构发射峰。由于形成这种激基缔合物需要激发态分子与基态分子达到“碰撞”距离约3.5?,因此荧光团间的距离是激基缔合物形成和破坏的关键。 芘单体与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光谱 激基缔合物的形成过程受扩散控制,因此单体浓度与溶剂粘度是缔合物形成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当单体溶于烷烃溶剂且浓度低于10?5 mol /L时,通常观测到的为单体荧光。若受体分子中有两相同的荧光团,其相对距离与受体和客体的结合有关,如受体分子结合上客体后,分子构型发生变化,促进激基缔合物的形成(图 6)或破坏了单体本身的激基缔合物结构,因此可通过单体与 excimer 间的荧光强度比值来进行客体的识别。 图6. 客体与受体分子结合后促进激基缔合物的形成 基于monomer/excimer的阴离子识别 与传感 分子以胍基为阴离子识别位点,芘为信号报告基团,在甲醇中,其只发射单体的荧光,随着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