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痹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热痹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热痹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摘 要】 热痹为五淫痹之一,是常见痹病,是按病因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热痹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历史上有着大量而丰富的文献记载。文章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热痹,使热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热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文献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4.011   在传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暑”和“火”两邪实属为同一“热”邪,因此,六淫实为五淫。根据四时主气,热为夏之主气,为五淫邪之一,则能致病。故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夫邪者,是风热寒湿燥皆能为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曰:“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热邪可导致多种疾病,其中由热邪为主所导致的痹病(风湿病)则为热痹。根据热邪致病特点,其致痹表现应以??节热痛为主。因此可以确定热痹的概念:“热痹是以热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热痛等具有热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风湿病”[1]。热痹是按五淫(风、寒、湿、热、燥)病因分类的风湿病,是五淫痹之一[2],为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热痹作为最常见的痹病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历代文献有着大量而丰富的论述,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其认识不同,不同地区语言习惯不同等,导致热痹“一病多名”,给后人研究热痹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对有关热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热痹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能使热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热痹的病名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热痹概念,历代医家对很多与热邪有关的痹病描述都可以归属热痹范畴,因此,热痹是一病多名。如《内经》中有“热痹”和“痹热”之称。汉?张机《金匮要略》描述的“发热性风湿”与热痹有一定关联。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列有“热病”诸候。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外台秘要》描述的“肉极热”与热痹相似。宋代《圣济总录》将热痹与风、寒、湿痹并列进行论述。另外,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论有“风热成历节,攻手足指作赤肿”;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论有“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等。以上所论热性风湿、热病、肉极热、风热历节、痛风等病,都与热痹相关。明清之后热痹病名相对固定,但也出现脉痹、流火等称谓。不过大多医家认识一致,多依其病因和病状言称为热痹。   1.1 热 痹 热痹之名最早出自《内经》,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汉?华佗《中藏经》也提及热痹。其后很长时间文献中无热痹之名,直到《圣济总录》中再次提出热痹,其曰:“热痹,内经于痹论有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阳遭阴,故为热痹;盖腑脏壅热,复遇风寒湿三气至,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然而热闷也。”将《内经》所论痹热称为热痹。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则提出热痹证。宋?骆龙吉《增补内经拾遗方论》进一步发展热痹理论,曰:“热痹,主阳盛阴弱。夫阴阳相等,斯无寒热之患也。今惟阳气多,阴气少,则阳气偏胜,盛阳遭弱阴,故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客于经络,郁而为热痹也。”明?朱?《普济方》则承《圣济总录》之说论述热痹。方贤《奇效良方》也承《圣济总录》之说描述热痹症状:“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舌反坏,皮肤色变”。李?《医学入门》则提出“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之后明清医家如《证治准绳》《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张氏医通》《金匮翼》《杂病源流犀烛》等多在方氏、李氏等基础上论述热痹,变化不大。清?秦之桢《症因脉治》将热痹列为“外感痹症”论述。汪文绮《杂症会心录》则首次提出“服热药太过,胃中蕴热日深,……痛历关节而为热痹”等。另外,《辨证录》《证治汇补》《顾松园医镜》《医衡》《医学心悟》《温病条辨》《类证治裁》等对热痹均有论述。热痹是以病因(感邪性质)及症状(临床特征)而命名的。热痹的名称影响很大,以致现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仍有热痹。   1.2 痹 热 痹热之名也首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曰:“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当然,本段话也可以这样断句:“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不管《内经》所论是“痹热”,还是“痹,热”,都是指“阳气多,阴气少”的一种虚热型身体素质,这种体质的人容易罹患热痹。这里的“痹热”与“痹气”相对应[6],都是指易罹患痹病的身体素质。《备急千金要方》也论及痹热:“夫痹,……其阳气多而阴气少者,则痹且热也。”自《圣济总录》将《内经》痹热论为热痹之后,明清医家多把痹热作为热痹,或作为热痹发病内因论述。明?戴思恭《推求师意》论“痹热”曰:“随其痹所在,或阳多阴少则为痹热,或阴多阳少则为痹寒。”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