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谢家富与晚清义赈制度创立
谢家富与晚清义赈制度创立 摘要:谢家福是晚清时期我国民间慈善事业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他发起、组织和参与领导了近二十年全国性的慈善救济活动,为当时最典型的民间慈善组织——义赈组织的运行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规范,成为全国民间筹赈的中枢。谢家福主导创立的晚清义赈制度,既包括宏观层面的三位一体的义赈组织制度,也包括微观层面具体保障义赈组织运行的募捐制度、宣传制度、公信制度、局厂制度、褒奖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慈善组织运作都具有范式意义。 关键词:谢家福;义赈组织;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天朝上国体制被外力所打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一切领域都处于迅速、急剧的变动之中,是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外患内忧的近代中国,军事战争频仍,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上天弄人,国家不宁,而自然界也与我们开了很大的玩笑。光绪初年的华北五省持续旱灾,却不啻给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的清政府一次巨大挑战。国库匮乏,列强环伺,西教渗透,如何才能挽救灾黎于危亡?疲敝懦弱的清政府并不能很好地给出答案。政府的行政真空却给一群正处于生长、发展期的绅商、买办和洋务官员们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施展空间。这一空间十分巨大,大到使参与其间的个人完全跳出了乡土、省域的范围,而变身为全国公共事务的发起者、引领者。谢家福就是晚清大变局中一位全国慈善救济领域引领潮流、树立规范的中坚人物。谢家福是晚清中国的新经济、新教育以及新式公益事业中的弄潮儿,是当时全国绅商各界为之瞩目的新派人物。但是在他逝世后的一百余年间,虽然与他有很深关系的轮船招商局、电报局、江南洋务集团以及义赈等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学界对于谢家福个人而言似乎是忽略和漠视的,对于他甚至都没有专文研究。 客观公正地说,这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相称的。本文仅以《申报》和其部分日记为线索,初步探讨其对晚清义赈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建构性贡献,这些慈善组织的管理制度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大的效力,对于今天慈善组织的运行与管理也不无参考意义。 一、谢家福:全国义赈事业的劈划者和统筹者 谢家福受其家乡江苏吴县与父亲谢元庆的熏染,平素即养成强烈的乡邦意识与责任意识。当时一位著名义赈慈善家熊其英(熊于光绪五年病逝于河南卫辉助赈局)在给谢家福的信中就道及此点:“顷过方君子厚,得读大著《立愿善启》,粹然儒者之言。并悉《乡约》一事,诸君子将议复前规,而阁下谋之尤力。仰见胚胎前光,好善克世其家。窃在下风,惟有钦佩。伏念吴中自尊公归道山,仔肩世道,独赖梁溪;梁溪亡而遗老尽矣。今之妖异朋兴,亦足见人心不正之一端。呼寐者而使觉,《乡约》在今日,要为切务。振当前之铎,扶大雅之伦,敬以望之有心人而已。”[1] 由于地方人文传统的侵染与家庭的熏陶,谢家福本可继承父祖衣钵,担当起家乡公益、教化的应有使命和责任。但是一切都因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谢家福的命运和人生境遇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谢家福青年时期在家乡吴县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为邑庠生,后补府学博士弟子员。之后,即入上海舆图局,编校世界各国地图。再入上海广方言馆,从德国人金楷理学习外国文字,任翻译馆笔述。在上海这一中国近代首批通商口岸重镇的学习历练、耳熏目染,使得谢家福成为了当时不可多得的学贯中西、娴于任事的实务人才。也正是这一时期谢家福在上海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让他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国力的疲弱、西方国势的强盛,感受到清政府的屈辱无能和西方政府以及外国人的骄扬跋扈。 现实家国的困厄局势加之儒家文化在其内心的氤氲,激起了谢家福强烈的民族精神和高度的爱国情感:事事都要与外国人相争锋、较高下,尤其在中国国土上做事,更要体现中国的声音和气势。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暂且不论,但是在民生福利、慈善公益等社会公共领域中国人决不能输于外人。这就是当光绪初年华北五省大旱灾之际,面对外国在华官员和教会人士对中国灾区的救助情况,谢家福当时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一基于民族自尊心的思考,使其超越了地理界限的约束,民胞物与、善与人同、不分畛域,终于跨出省界,走向山东等地,从而造就了一位颇具现代意识的全国性的义赈慈善家,并且成为当时这批慈善家中的引领性人物。从1876年全国性义赈之始,到80年代晚清义赈的高峰时期,以至90年代中期晚清义赈的衰微时期,谢家福几乎无役不与,尤其是在义赈事业的中前期,更是起到了创设制度、引领风骚的地位和作用。其具体办赈事功如下表所示: 1876-1893年谢家福领导和参与筹赈统计表 年份 受赈灾地 义赈组织 义赈组织地域 备注 1876 苏州北地灾民、苏北旱灾 无明确组织,苏州、赣榆等地民间办理赈济,轮船招商局,耕记丝栈, 苏州、上海等地义赈组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