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发布会-江西文化信息资源网.PPT

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发布会-江西文化信息资源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发布会-江西文化信息资源网

(3)生态保护与性情陶冶价值 农民对于土地、自然有着一种天生的尊崇和敬畏。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农民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和价值体系,这种知识和价值通过历史的传承而得以延续,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缘由。 从生态立场看,农村耕地、农田、水系、森林等都具有生态价值,有着防洪、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净化土壤、提供农村景观和大气净化的生态效用。 就拿山林来说,它具有防风固沙、水源涵养、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固碳释养、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植被可以调节地表径流、固结土体、保水增肥、防止风害等。此外,农村对城市生态还具有维护与修复价值。 从审美与性情陶冶看,一说到乡村,人们自然会想到乡村的空气好、景色美,甚或联想我们曾几何时在中小学课本中所学诗词中描。的无限美好的风光与情景。如宋朝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它那宁静、田园牧歌式的生产与生活模式,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乡村是一个可以全身心放松的场所,是一个可以尽情亲近大自然的平台,是一个可以捡拾过去,沉浸在怀旧的时间遂道,是人们可以寄托乡愁的心灵港湾。 (4)示范引领与教育教化价值 农村社会得以平稳运行的内在机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还是传统礼俗社会的“道德科目”,因为礼治秩序结合传统伦理所强调的修身恕道,便使得道德法律化了,因而对于社会秩序和人们社会关系的维持能起到一种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家族和宗族在其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后人的示范教育、督促警醒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持等作用。 (5)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价值 传承文化:如耕读文化,例“临川教育集团” 保留民俗:如初一“出行”,表面看来是族内成员一起燃放鞭炮和登记新增人丁的一种仪式活动,但这种仪式的背后蕴含着家族和家户在过去一年的发达状况,同时它为族内人员(尤其是在外回家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生活空间。 最美家乡景,最痛思乡愁 虽然乡村文化“命运不济”,多有不幸。但乡村社会的巨大包容性和韧性,使得一些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仍然得以存活并有所更新。比如,耕读文化、孝道文化以及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剧烈变迁中以不同的型态得以传承、保护甚或发扬光大。 大多农民像候鸟般迁徙于城乡之间,他们想在城市安营扎寨,却又难以达致;即使想回到农村老家,似又遥不可及,因为“家”的概念已发生了时空的置换,早已不是他们想回的那个“家”。在此情境下,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乡村,其所固有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安顿价值便得以不断凸显。故此,展演乡村的情感价值并分析其深层缘由,既可部分实现个体对灵魂的自我救赎,也可反映当下人们内心的基本诉求和殷切期盼。 找回故乡、安放情感 村落不仅是个地理意义上人们聚居的共同体,更是人们情感归依与灵魂寄托的“栖息地”。对村民来说,它们是这样一些场所,或许是一栋普通的建筑物,也或是一些特定的地点,在其中村民感到自我的存在,在其中记述了他们的欢欣、寂寞或悲凉,这种地方,德语称作“Fuhlmal”,是一个情感(Fuhl—)和纪念物或标志(mal)的合成词,这种情感场所虽然够不上文物保护的级别,但它们是村落中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体现 。可以说,文物构成了聚落环境的精神文化地理,而情感场所则构成聚落环境的灵魂和人性的地理,历史文物和情感场所构成人类的存在空间。 4、村落价值的时代流变 村落的价值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村落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教育教化价值逐渐走向式微,而其生态环境价值和情感寄托价值则不断得以凸显。而且,这种流变的态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可能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生产与经济价值,它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乃至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并发挥着统领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剧,它的价值功能呈现不断衰减的态势。但是它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已有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在1949-1983年期间,生产与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为农民生存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在1984-2006年,在市场化的导向下,则体现为农民的发家致富等方面,但自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更多的则体现为农民在求富的同时,还在追求一种更为舒适的生活。 卢岑贝格(1999)引用印第安人对白人所说的一句话:“当你砍到了最后一棵树,杀死了最后一个动物,捉去了最后一条鱼,当你污染了所有的河流和海洋,你能靠吃钱活下去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