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企业“电伤”路
传统企业“电伤”路
“伤”与“商”之间,是一条怎样的路?
从“看不起、看不清、看不懂”,到害怕“赶不上”,面对电商的崛起,后起之秀的冲击,传统企业都被互联网焦虑所煎熬。为了治愈这种焦虑,近两年,N多传统企业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电商大潮当中。
的确,大变局已经开始。常有海尔、苏宁等巨头占据报端、电视、新媒体,各种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展现着“电商变革传统”带来的美好图景。
但更多人忽略的是,众星捧月之外,传统企业转型的艰辛。对它们而言,不做电商,必然等死,做了电商,可能作死,但也有可能破茧重生。为了这一线希望,它们不断在“电伤”的路上寻求电商的正解,它们要面对的,是各种尝新所引发的矛盾。
毫无疑问,踏上电商路,就是开始一场艰辛又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受伤了,治好它,继续上路,希望还在前面;若彻底倒地不起,那就意味着一切的终结。电商路也是“电伤”路,适者生存,逝者已矣,物竞天择,本来如此。
赚了还是亏了
几乎所有传统商家“触电”,最基本、最原始的渴求仍是流量的红利,用比特世界的信息通兑,跨越原子世界时间、空间上的鸿沟。
“要么是老板太厉害,有战略眼光,很早开始布局电商;要么是迫于无奈,库存压力太大了,被迫上马电商。”王琪安这样告诉记者,她负责操盘A公司的线上买卖,该公司品牌服饰已在线下经营十多年,有上万个布点――加盟或自营的专卖店,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的专柜……各种线下形态齐备,拥有相当的品牌势能。
最初,王琪安的老板就是迫于线下库存太大,不得不开始了电商之路,在淘宝上试水“下水道”(专清库存)网店。
2010年末,淘宝一次秋装大促,A公司的淘宝店单日销售额突破120万元,将近平时出货量的3倍,突破全国线下单日销售记录。这样的结果震惊了老板,他拿着蛋糕、香槟与王琪安的电商团队一起庆祝“奇迹”,也更加坚定其“下水道”的电商思路。
于是,A公司电商开始规模导向,大力投入人员、资金,电商销售额不断攀升。2011年的“双11”购物节,电商的单日销售记录已经超过2000万元。
但到了年终结账,“流量”、“转化率”、“客单价”等指标都要转化为“收入”、“费用”、“利润”、“产销率”,用钱算效益的时候,却发现电商部门亏得一塌糊涂。
平均下来,A公司一个月的电商销售额约2000万元,毛利率差不多40%,约合800万元,去税后,也有600多万元,可是,算上人工、各种硬件折旧、仓储物流费平摊,月成本却高达到700万元, 表面经营盈利的背后,却是财务每月亏损近百万元。
如此报表下,老板的脸色自然难看起来,应验了那句老话:“任何不能赚钱的电商,最终都是耍流氓。”后来,老板与王琪安、财务负责人一起商讨下来,决定终结只拼规模的电商模式,寻求盈利,将电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挖据出来。
所以,从2012年末至今, A公司的电商规模增长不过20%。原先1.6万平米的仓储只提升到2万平米,仓管人员从100多变为200,因此,仓储成本仅是略有增加。同时,通过供应链整合,让代工厂与公司品牌一起成长,更无缝地配合。如此,便可精细地规划新货、存货,提高产销率,减少积压,减小电商“下水道”的压力。
此外,在老板的力促下,王琪安还获得独立的新电商品牌B,走“中高端、高毛利”路线,通过调集线上流量资源为其倒流,聘请明星团队为之策划品牌,目前B的销售已超过电商总份额的25%。
如此综合作用下,2013年,A公司总体电商亏损较2011年末缩小了50%。
可见,从“喜”到“伤”,再到“悟”,传统的内贸品牌商家,有充分的“品牌商”基因,更懂得在解构、重构之间,从“亏”到“赚”,寻找便于获利的平衡点,进而将电商送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但不幸的是,并非所有传统企业都能如此幸运,缺乏“品牌商”基因的企业没有充分积淀,它们的电商路注定更加艰辛。
转型的二次方
“电商是飓风,但还不足以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宁波某外贸企业的电商负责人李亮如此说道,对于传统外贸企业而言,电商是一条充满想象力的路径,一开始,更多的外贸者,期待借电商走通“内贸品牌”之路,可惜的是,品牌基因的匮乏,让这种转型举步维艰。
2011年,有志于电商的李亮主动请缨,向做了20年鞋业外贸的老板申请,为公司开辟内贸电商市场。此前,该公司已经营了两个内贸品牌,主推女鞋、童鞋,它们在江浙的商场、购物中心售卖,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势能,只是,每年仍要近千万元亏损为其埋单。
在老板的许可下,李亮将两个品牌搬上天猫,也通过多年积累的关系,让产品多次登上聚划算、唯品会。然而,电商战场价格战此起彼伏,不断地打乱他的计划。营销费用节节攀升,获得客户的成本不断提高,利润率却不见上涨,老板看见淘宝直通车、钻展、坑位费的高价码,越发心有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