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宫廷燕乐机构及种类比较
明清宫廷燕乐机构及种类比较 摘要:清代除了沿袭明代的燕乐机构教坊司(后改为和声署)以外,还设置了掌仪司,兼管宫中的燕乐,康熙年间,承袭明代的内廷俗乐机构钟鼓司消失,重新设置了南府和景山,乾隆年间,又设置了统管宫中一切音乐的机构――乐部,音乐管理更加集中。明代和清代的宫廷燕乐种类的划分标准不同,明代的燕乐种类比较简单,是根据乐章数和进酒的爵数来划分的,以体现典礼性音乐为主,即燕乐的仪式性较强。而清代燕乐种类的划分很复杂,以突出表演性音乐为主,即燕乐的娱乐性和欣赏性较强,突出表现了满洲的民族乐舞风格,又尽显出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乐舞风采。 关键词:明清;宫廷燕乐;机构;种类 1明代燕乐机构的设置 1356年朱元璋攻克南京后,便立典乐官,开始初步制定雅乐和燕乐制度,[1]如规定“朝会燕享兼俗乐礼应奉仪司掌之”、“十二月置教坊司,掌宴会大乐,设大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舞、左右司乐皆以乐工为之,后改和声郎为奉銮”。由此可知,明朝建立前,奉仪司是掌管朝会、宴飨及宫中的所有俗乐的音乐机构,权利比较集中。后又设立教坊司,专管宫中的宴会大乐,设大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舞、左右司乐等乐官,他们在演奏燕乐时具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能。在洪武元年,将和声郎改为奉銮。 “洪武元年置礼部,掌管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尚书正二品,有侍郎辅佐。教坊司。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并从九品,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隶礼部。钟鼓司,属宦官四司之一,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1]从中可以看出,洪武元年,礼部是统管雅乐和燕乐的部门,礼部的权利很大,教坊司和钟鼓司都是隶属于礼部的音乐机构,教坊司主要掌管外朝的乐舞表演,钟鼓司专管内廷的俗乐表演。教坊司中的乐官有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均为九品官,在宫中的地位较高。而钟鼓司的地位就比较低下,由宦官担任。 《明会典》载“凡庆贺皇太后圣节,女乐、奉銮等官妻五人提调,女乐四人歌章,二十四人奏乐。”[2]可见女乐,在明宫廷朝贺和宴飨用乐中用得比较频繁,深受重视。 总之,教坊司则负责朝会、宴飨舞蹈及宫廷俗乐的表演即乐舞、百戏、戏曲等,其所属乐工及女乐从各省乐户中挑选而出,是一个主要管理明代宫廷俗乐的机构;而钟鼓司则专门负责明朝内廷的音乐表演,即主要负责内廷演戏、奏乐、娱乐等活动,专管皇室的日常演出事宜,一般由宦官来掌握。 2清代燕乐机构的设置 清世祖福临入关定鼎燕京时,全面承袭了明代的礼乐制度顺治初年,“时龟鼎初奠,宫悬备物,未遑润色,沿明旧制杂用之。”[1]“凡祭祀各乐,太常寺掌之,朝会宴飨各乐,教坊司承应。”[3]清顺治初年,宫廷的燕乐机构承袭明代旧制,仍用教坊司,其成员由各省乐户挑选入京充当。顺治初年定,“凡宫悬大乐,皆教坊司奏之。设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协同官十有五人,俳长二十人,色长十有七人,歌工九十八人。宫中行礼宴会,用领乐官妻四人,教坊女乐二十四名于宫内序立奏乐。”[1]可见,顺治初年,清宫廷燕乐中的乐官和乐工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其中女乐备受重视。 顺治八年(1651),停止女乐,改用太监。顺治十二(1655)年仍用女乐,一直至十六(1659)年又改用太监。康熙年间(1662~1722)成立了南府和景山,管理内廷乐舞、戏剧演出事宜,从南方选进教习以教授太监和伶人习艺。道光七年(1827)裁去外学,改为“?平署”,但口头上仍称“南府”,以后屡次裁去屡次恢复,直至清末。总之,南府始于康熙年间,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以为宫廷应承演出。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一百多年。雍正元年(1723),除乐户籍,由精通乐律之人充当教坊司的乐工。七年(1729)改教坊司为和声署。[4]和声署执掌朝会、宴会之乐,隶属礼部,设署正满汉各一人,署丞,均满汉各一人,以礼部、内务府司官充任,供奉、供用,无定员。以太常寺、鸿胪寺、内务府等官员兼充。定乐工编制为120人,不足者,临期在民间雇觅“出清白,通晓音律者”承充。乐工总名为“署史”,并以所司乐器而分别其名曰:司钟、司磬、司琴、司笛、司笙等等。[5] 乾隆七年(1742),设立“乐部”,专司宫廷一切音乐事务,统管太常寺神乐观所司之祭祀乐、和声署所司之朝会乐、宴飨乐、内务府掌仪司所司之宴飨乐。太常寺、和声署、掌仪司均隶属于乐部。[6]乐部的建立和和声署的整顿,进一步加强了清宫廷音乐的统一管理,同时也完备了清代的宫廷音乐机构。 从明清宫廷燕乐机构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顺治初年(1644),依明旧制,燕乐机构中仍设有钟鼓司和教坊司,后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