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05数位仪表制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验05数位仪表制作

實驗五、數位儀器製作(Ⅰ) A/D卡及介面介紹 目的 電腦應用日益廣泛,許多處理訊號的方式均被電腦所取代,數位化似乎已 成為未來人類生活的趨勢,但就自然界而言,所有訊號幾乎全是類比的,諸如:光、溫度、溼度等。因此,為了讓這些訊號能轉換成數位資料,以利於計算機的處理,此種數位化的程序,我們稱為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類比數位轉換),此實驗的目的即在製作一簡易的ADC卡,透過ADC將自然界中物理的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化表示。當然其中不免提及部份微算機介面相關知識,這是數位化儀表不可缺少的,然而我們儘量將它簡單化。另外,部份類比訊號處理會使用OPA(運算放大器)此部份請參考電子學相關書籍。 二、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介紹 1.ADC簡介 ADC(類比數位轉換)的種類很多,依其使用的場合需求而定,最普遍有4種系統。 計數式ADC(Counting ADC) 逐步趨近似式ADC(Successive-approximation ADC) 並聯比較器式ADC (Parallel-comparator ADC) 雙斜率或比率計量式(Dual-slope or Radiometric ADC) 2.ADC 0804介紹2 ADC0804的規格及接腳圖: 8位元COMS連續近似的A/D轉換器 三態鎖定輸出 解析度:8位元 類比輸入電壓範圍:0~5V 轉換時間:100μs 總誤差:±1LSB 接腳圖及說明: nCS:晶片選擇接腳 nRD:從外部讀取轉換結果之控制接腳,當nRD為LO時,數位資料才會 從DB0~DB7輸出。 nWR:啟動ADC轉換的控制輸入腳,相當於ADC之轉換開始(nCS=0時), 當nWR由HI變為LO時,轉換器被清除,當nWR回到HI時,開 始 轉換。 CLK IN,CLK R:接時脈輸入或接振盪元件(R,C),頻率約限制在100KHZ 至 1460KHZ,若使用RC振盪電路則其振盪頻率1/(1.1RC)。 nINTR:ADC轉換完成後,此接腳產生低電位,作為中斷請求信號輸出 ,並將轉換完成的數位值輸出至DB0~DB7上。 VIN(+),VIN(-):差動類比電壓輸入。輸入單端正電壓時,VIN(-)接地,而 輸入差動電壓時,直接加入VIN(+),VIN(-)。 AGND,DGND:類比信號以及數位信號的接地。 VREF/2:輔助參考電壓。 DB0~DB7:8位元的數位輸出。 V+ OR VREF:電源輸入或電路的參考電壓。 ADC0804在使用上,我們必須先啟動ADC,才能開始進行AD轉換,而啟動的方法即是使nWR與nCS降為LO電位,ADC0804寫入一個值,至於數值大小並不影響ADC的轉換。當ADC0804轉換完成後會令nINTR送出一個LO的訊號通知外部Device已經轉換完成,此時方可至ADC讀取資料。 Interface-Parallel Port (IEEE 1284)3 Parallel Port故名思義,就是資料以平行輸入的方式,即它同時允許或 輸出一個bit以上的資料,一般個人電腦最常看到的有SICI和Printer Port,我們這裡將介紹最常見的Printer Port。 Printer Port是PC電腦週邊的一個重要且常見的傳輸Port,早期是為了應付印表機的設備,剛開始規格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後來隨著電腦週邊的整合,而逐漸定出一個相容的規格,但是因為早期是為了提供印表機的輸出介面,因此其所定出的規格中,所有資料狀態及控制線都是單向的,其中共包括了8條Data lines(輸出),5條Status lines(輸入),4條Control lines(輸出),但隨著週邊設備的多樣性,其利用上早已超越只接印表機一途,原先設計的架構已不賦使用,因此很多PC及週邊設備製造廠紛紛開始修改原先的結構,讓它能支援雙向傳輸,使其使用上更為寬廣。但是缺乏相互間統合,使雙向傳輸介面的Protocol又進入另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比較具規模有Byte Mode(Bi-directional)是由IBM所提出的,EPP Mode由Intel, Xircom and Zenith Data System所提出的,ECP Mode由Hewlett Packard and Microsoft所提出的。1994年IEEE將這些眾多的Protocol 及標準整合擬出IEEE 1284的介面標準,自始紛擾多時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