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托马斯我血管里流淌着印刷机油墨.docVIP

海伦·托马斯我血管里流淌着印刷机油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伦·托马斯我血管里流淌着印刷机油墨

海伦·托马斯我血管里流淌着印刷机油墨   “不用怀疑,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   半个世纪以来,在白宫的新闻发布室,海伦?托马斯用她粗哑的嗓音和尖锐的问题,质问了10任美国总统,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想方设法地挑战总统,几乎是她一辈子的事业。他们中有人曾希望她能闭嘴,比如小布什就曾连续3年没有给她在记者会上发问的机会。现在,她永远闭上了嘴。7月20日,这位美国传奇女记者在位于华盛顿的家中病逝。原本到下个月她就满93岁了。   她去世的消息登上了美国各大媒体。“她总是让总统们――包括我在内――疲于应对。”奥巴马在一份书面悼唁中说。   这位身材矮小的女记者总能让总统们如坐针毡。她会简单直白地问尼克松,他结束越战的秘密计划是什么;问里根,美国有什么权利在1983年侵入格林纳达。当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之后,老布什还想维持原有的国防预算不作削减,她就问:“(那么)谁是敌人呢?”   她曾公开宣称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强烈批评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冷落”了她3年之后,小布什终于给了她一个提问机会,结果,时年80多岁的老太太站起身问:“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小布什试图解释,多次被她打断,几乎成了两人的一场交锋。   至于奥巴马,海伦?托马斯虽自称自由派,却对这位民主党出身的总统并无偏袒。她公开对媒体批评说,即使尼克松政府也没有像奥巴马政府这样试图控制新闻媒体。   尖锐的提问,步步紧逼。美国前总统卡特一见到海伦提问就不自在,里根则把头低下,“紧张得像参加论文答辩”,老布什则是“哦,不要,海伦!”。“不用怀疑,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她的犀利。   “我尊重总统这个职位。”2006年她对一家杂志说,“但我从不膜拜我们的公仆。他们欠我们真相。”她坚信这样的道理:“如果不是我们可以不断地质疑他们,他们就可以,而且也会把自己当成国王或专制者。”   凭借对权力毫不留情的追问和持之以恒的卓越工作,海伦?托马斯得到了同行及社会的广泛认可。1998年,白宫记者协会设立了“海伦?托马斯终身成就奖”,而她成为首位获奖者。事实上,在总统们那里,海伦倒也没有“因言获罪”,反而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和包容。   这种认可与包容来源于她杰出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其人格的高度肯定。克林顿曾经为她庆祝生日,奥巴马也在白宫办公厅与她共庆生日。里根曾说,海伦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受尊敬的专业人士,她已经成为白宫的一部分。   将近30年里,都是她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宣布结束记者招待会   这位让总统们头疼的女人1920年8月4日出生于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在家中九个孩子中排行老七。她12岁时就决心当一名记者,“我断定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印刷机的油墨。”她在自传中写道。   高中时她就为校报撰写报道。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华盛顿一家当地报纸打杂,二战中受雇于合众社,此后为这家通讯社工作了近60年。从1943年开始在新闻界工作到2013年去世,她走过70年的记者生涯,成为美国女记者的旗帜。   1960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海伦进入合众社的白宫记者站,开始她一生的事业――白宫报道。在白宫记者团,海伦几乎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她强有力地闯入了男记者们的传统“领地”。女记者通常不报道国内政治,报道白宫新闻就更少了,但海伦不是。此前白宫女记者只能写写第一家庭的花边软新闻,不被允许参加白宫记者招待会,但海伦向肯尼迪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参加,你也不应该参加”。海伦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规则:她成为美国新闻协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成为白宫记者协会的第一个女性成员,并成为该协会的主席,成为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只有65名成员的、极富特殊荣耀的白宫新闻记者俱乐部的第一个女会员。1972年,当尼克松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时,她是随行记者中惟一的女性文字记者。1976年,世界年鉴将她列入“25名最富影响力的美国女性”。   几十年里,白宫新闻发布室前排最中间的位置,基本由海伦?托马斯占据,每次发布会的第一个或第二个问题,都由她来发问。她被推选为非正式的白宫记者团团长,将近30年里,都是她以一句“谢谢你,总统先生”宣布结束记者招待会。很多时候那无异于给总统的一道“赦令”,因为正如白宫前新闻发言人马林?菲兹沃特所说:“没有人了解每天要面对记者回答世界上各种问题的那种恐怖。”   几十年里,她总是尽可能跟紧总统。美国广播公司的《传记》节目,把她称作“总统胳膊肘旁的固定装置”。里根总统曾对她说,“你是美国总统的一部分。”   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白宫记者团的一次宴会上说:“据我计算,海伦在这工作了一万个早晨,用掉了几千个笔记本、几千支圆珠笔、几千杯咖啡。”   2000年,海伦?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