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时代“记者特权”争议冷思考.docVIP

对互联网时代“记者特权”争议冷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互联网时代“记者特权”争议冷思考

对互联网时代“记者特权”争议冷思考   为了保护新闻自由,美国绝大部分的州都颁布了《新闻保障法》(shieldlaw,或译《盾牌法》,下称《保障法》)。虽然各州的具体法律条款有些差别,但核心内容都是赋予记者一项特权(journalist’s privilege),即记者在诉讼中拥有拒绝透露信息源身份的权利。虽然颁布《新闻保障法》,确立记者特权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在美国的法律实践中,特别是在司法部门的实践中,有关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到了互联网时代,旧的争议未停,新的争议又起。   一、关于记者特权的争议   美国的《保障法》都是州法,不是联邦法,联邦立法机构从未颁布类似的法律。而且,就已有的实际案例来看,美国的法官,特别是联邦法院的法官,在是否应该给记者以特权的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例如,在著名的布莱兹伯格案(Branzhurg v.Hayes 1972)中,美国高法法官指出,媒体人享有的表达自由,并不高于其他人,因而不能给他们特殊的保护。   在庭审时,围绕记者特权展开辩论的正反双方大都以一个相同的理由,即“公共利益”为自己辩护。记者往往会提出,被迫透露信息源身份会破坏新闻记者正常行使其传递信息给公众的宪法功能,而此宪法功能与社会公益密切相关。同时,要求记者诚实作证的司法机关和政府机关通常会主张,传讯记者以获知特定消息来源及消息的确切内容,可以让检方在刑事案件中行使其有效起诉的功能,以便维护公共利益。   其实,正反双方的观点都不无道理。若不赋予记者以这项权利,那些希望对自己身份保密的人就不会给记者提供信息,于是隐藏的真相就不会被揭露。但是,如果所谓的消息来源其实是记者自己捏造的,或者是某个居心叵测的谎言制造者,检方要求记者公布消息源,记者却能够以拥有特权为由拒绝,正义就无法伸张。简言之,给记者以特权有助于保护新闻自由,但同时也可能有损司法公正,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存在冲突。   网络科技催生了自媒体、博客、公民记者这些新生事物。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情况下,虽然关于是否应该给与记者特权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享受特权的主体的身份界定问题,谁是记者,谁有资格获得特权?   2007年,一位美国律师出版了《我们现在都是记者》(We are All Journalists Now)一书。书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非专业记者与专业记者之间的身份界限已经模糊,美国应该改变法律,让网络上非专业的博客或公民记者获得与媒体专业记者一样的权利与地位。最近几年,美国法院已经审理了多起有关网络上的记者特权的案件,其中十分典型的是黑尔案(Too MuchMedia,LLC v.Hale)。   二、黑尔案详情   2009年,新泽西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西丽?黑尔(Shellee Hale)在一个网站的留言板上贴了几篇文章,说某公司的软件有严重的安全漏洞。软件的研发者Too Much Media公司于是状告黑尔损害其公司名誉,并要求她公布信息来源。黑尔则称自己在留言板上写的东西是调查新闻,同时自己还创办有一个行业新闻网站(但从未在上面刊登过新闻),因此她是一名记者,拥有记者特权,应该受到新泽西州《保障法》的保护,可拒不透露信息源。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起个人与私营公司之间普通的民事纠纷,但在互联网兴起的大背景下,它对于新闻业与新闻职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于是,北泽西传媒集团、新泽西新闻界联合会、NBC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公司、甘耐特集团记者协会、职业记者协会以及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都聘请了律师,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参加庭审。但是,这些“法庭之友”并不是来支持黑尔或软件公司的,谁输谁赢,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法官如何界定记者的身份及其特权,因为相关的判决将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   三、审理过程   初审法官认为,若要给予黑尔法律保护,必须先确定她具有记者身份,确定她与新闻媒体有关联。法官在审理意见书上指出,黑尔只有一个理疗师文凭,没有新闻学文凭;不是新闻机构的雇员,也没有因发布新闻获得过报酬;也未按新闻行业的规范行事一一未向原告求证,未公布正反两方的观点,其关于某公司的软件有严重安全漏洞的说辞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黑尔发文的网络留言板只是一个用于交谈的论坛,无需核查事实,无需编辑审核,消息发布人和消息来源几乎都是无法辨识的,因而也没有可信性,故不能当作新闻媒体。不难看出,在法官的头脑中,记者应该接受过正规的新闻院校的专业教育,受雇于某个传统新闻机构,恪守新闻道德和行为准则,不偏不倚;媒体对发布的信息负有把关责任,应该具有公信力。   可以说,法官虽然没有断然拒绝给网络上的公民记者提供保护,但他头脑中的记者和新闻媒体的形象,大致是依照上世纪的新闻专业主义思维绘制而成的。换句话说,法官的天平偏向于传统记者和传统新闻媒体,因为他所列出的这些资格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