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秀”视角下《古诗十九首》
“隐秀”视角下《古诗十九首》 摘 要:本文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观点为切入角度,赏析《古诗十九首》,同时在赏析过程中也明晰、深化对“隐秀”的理解。“隐秀”是刘勰提出的艺术传达的理想状态。《古诗十九首》以“隐”为总基调,其中“秀”句具有一些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分为两类:抒发情感、感想性质的和叙述描写性质的。 关键词:《文心雕龙》 隐秀 《古诗十九首》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写道:“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他把《古诗十九首》抬到“五言之冠冕”的高度,可见《古诗十九首》是颇为符合刘勰的文学审美理想的。《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文学审美内涵,即“隐”与“秀”。本文就试图从“隐秀”之象的角度来赏析《古诗十九首》,而着重点是探究《古诗十九首》“隐”的总体格调和其中“秀”句的分布和文本特点。 一、“隐秀”内涵探讨 《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残篇,其从“始正而末奇”句开始,至“朔风动秋草”句之前,其为后人伪作“已无疑义”。[2]《隐秀》篇有一大部分的缺失,我们只能细读残本揣摩其精神主旨,好在该篇的首尾都被保留下来,其框架没有丢。 何谓“隐秀”?在该篇开头,关于”隐“,刘勰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思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关于“秀”的论述则是:“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以卓绝为巧”。直观而言,似乎“隐”是含蓄的、蕴含深厚余味无穷的;“秀”是突出的、灿烂的、明丽的。那么“隐秀”这一组文学审美概念,细致严谨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历来有不同说法,如修辞论(周振甫等)、艺术形象论(张少康等)、风格论(刘师培、詹?)、创作论(牟世金)、“言”与“意”的关系论(王仲陵)、鉴赏论(刘文忠)。[3]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角度和道理,但我认为都不够准确。 在近年来探讨《隐秀》篇主旨的论著中,我认为诠释较为准确的一篇,是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的《主题新议》,作者为秦海英。该篇根据《隐秀》篇在刘勰创作论中的位置和地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认为可以把《隐秀》看做是刘勰提出的艺术传达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既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过程,又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结果。[4]这篇论文的结论,我是非常赞同的。从《隐秀》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对“隐”、“秀”的态度,是崇尚而珍惜。他通篇谈及“隐”、“秀”,用的都是评价很高的措辞。“隐”、“秀”在他看来,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隐篇“照文苑”,秀句所“侈翰林”。同时,他在文字间又表明了“隐”、“秀”的难求。“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课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可见,“隐”与“秀”是轻易难达到的高标准,的确是理想状态。用“修辞”、“艺术形象”等都不足以概括。 二、《古诗十九首》和《隐秀》篇的联系 在《隐秀》篇现存的文字中,没有对《古诗十九首》的引用和提及。但无独有偶,《隐秀》篇的两版最出名的补文――流传颇广的明人伪作和黄侃先生“仰窥刘旨,旁辑旧闻”[5]195所试撰的补文――中,都以《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隐秀,且《古诗十九首》在其中都是正面例子。 明人所撰的伪文中,涉及《古诗十九首》的句子是“将欲征隐,聊可指篇:《古诗》之《离别》,乐府之《长城》,词怨旨深,而复兼乎比兴”。《离别》是指《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一首。[1]在这段补文中,提到“隐”的成功例子,首先举的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篇目。 黄侃所撰补文中写道:“世有名篇,略指二三,以明隐秀:若夫《离骚》依诗以取兴,《九辨》述志以谏君……他若《古诗》十有九章,皆含深旨……”[5]196,197《古诗十九首》是作为“隐秀”的典范被列举出来的,在这里是侧重于说“隐”。接下来“屈赋之青青秋兰,小山之萋萋春草,班姬之团团明月……云横广阶,月照积雪,吴江枫落,池塘草生……所遇无故物……”[5]197等例子,是侧重说“秀”,其中提及的“所遇无故物,焉能不速老”,是《古诗十九首》之《回车驾言迈》中的句子。 两篇补文都提到《古诗十九首》,不是偶然。因为《古诗十九首》无论就其创作时间(东汉末年)、文学史地位、文学特质而言,都不可能被刘勰的这篇《隐秀》所忽视。我认为在遗失的《隐秀》原文中,基本也能肯定提及了《古诗十九首》。 三、《古诗十九首》“隐”的总基调 在我看来,“隐”是贯穿《古诗十九首》的一种总基调。主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 (一)创作时代背景令其不得不“隐” 《古诗十九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