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宫廷燕乐”涵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宫廷燕乐”涵义

浅谈“宫廷燕乐”涵义   摘 要:宫廷燕乐属于中国古代的传统音乐,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统治阶级在宫廷宴饮、娱乐中所用的音乐,中国古代各朝宫廷燕乐的涵义不尽相同,可归结为以下几种:一、西周时期涵义比较广泛。有宴饮四夷宾客之乐、祭祀宴飨之乐、房中乐、乡乐等多种涵义。二、唐代是燕乐发展的高峰期,燕乐多指由汉族音乐和胡乐融合而成的九部伎和十部伎,主要为宫中宴饮宾客所用。三、其它各朝的燕乐多指宫廷宴饮时所奏之乐,具有一定的典礼性、仪式性、程式化,和雅乐相比具有相对的娱乐性和欣赏性。   关键词:宫廷;燕乐;涵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50-02   在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宫廷音乐是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并列的音乐门类,和其他领域的音乐一样,它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宫廷音乐作为一种礼乐制度始于西周,其后各代相传,它与“礼”相互配合,是礼制的艺术体现,从用乐的性质来看,宫廷音乐主要有雅乐和燕乐之分。“雅乐”主要是指配合宫廷典礼制度而使用的音乐,多用于祭祀、朝贺等礼仪场合。燕乐,也称“宴乐”,指统治阶级在宫廷宴饮、娱乐中所用的音乐,宫廷燕乐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燕乐”在各朝的涵义不尽相同。《仪礼?燕礼》中载:“若与四方之宾燕…有《房中之乐》。”又《周礼?春官?磬师》中载:“教缦乐燕乐之钟磬”。清孙诒让正义:“燕乐用二《南》,即乡乐,亦即房中之乐。盖乡人用之谓之乡乐;后、夫人用之谓之房中之乐;王之燕居用之谓之燕乐,名异而实同。亦省作“房乐”。由此可知周代已有所谓“燕乐”,即“房中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只是在不同的场合、用乐的对象不同,其名字不同罢了,所用音乐是相同的。《周礼?钟师》云:“凡祭祀飨食,奏燕乐。”唐代贾公彦疏曰:“飨食,谓与诸侯飨食之礼,在庙,故与祭祀同乐,故连言之。知以钟鼓奏之者,以其钟师奏九夏,用钟鼓,故如此。燕乐亦用钟鼓奏之,可知也。”可见在西周,“燕乐”指祭祀宴飨时所奏之乐,凡在庙中举行宴飨之礼的,虽然所用乐器以钟鼓乐器为主,但是所奏曲的性质仍为燕乐,与雅乐不同的是用乐功能与秩序的不同。根据以上的文献资料分析,西周时宫廷燕乐的涵义有四:其一、房中之乐;其二、乡乐;其三、祭祀宴飨之乐,其四、四夷之乐。所用音乐相同,由于用乐的功能和场合不同,其乐名不同。   魏晋时期,在曹植《宴乐篇》中记述了大量的散乐百戏,说明散乐百戏亦属于燕乐。可见此时“燕乐”同“宴乐”的含义相同,由于“燕”和“宴”是谐音,所以用“宴乐”指代“燕乐”,“燕乐”多指宫中宴饮宾客之乐,用乐的功能上多趋向于娱乐性和俗乐化。   隋唐时期,由于胡乐的盛行,“燕乐”发展到空前的繁盛期,一般指宫廷宴飨歌舞音乐的总称。在唐代,广义的“燕乐”指“九部伎”、“十部伎”, “燕乐”一词很少出现。《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十四年,有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燕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这里的“燕乐”即十部乐之首。在刘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书中指出十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的燕乐,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是狭义的燕乐,一般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所用乐器及其风格略同西凉乐,后入坐部伎。《唐六典》载:“凡大燕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通典》亦云:“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宴百寮,奏十部。”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十部伎在燕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属于广义的燕乐。一般用广义的“燕乐”指代隋唐时期的燕乐。   宋代时沈括也明确地给前代音乐加以归类,他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可见此时的“燕乐”、“宴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显然,此时“燕乐”己扩展成为和雅乐相对应的俗乐的代称。此时“燕乐”概念的外延在魏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化。不同的是魏晋时期的“燕乐”仅指汉族音乐,不包括外族或外国的音乐。   《辽史?乐志》云“用之朝廷,别于雅乐者,谓之大乐。”这里的“大乐”实际上就是辽宫廷宴飨仪式之乐,来自于后晋而远承唐代的比较隆重的“燕乐”。南宋民间称宫廷教坊所奏之“燕乐”为“大乐”,主要为了和民间流行的、所用乐器种类较少的“细乐”相区别。《金史?乐志》云:“元日、圣诞称贺、曲宴外国使,则教坊奏之。”这里教坊所奏之乐为“散乐”,主要是以“燕乐”的性质面貌出现的,用以增强喜庆祥和的气氛。很显然,辽代和金代宫廷中的宴飨之乐没有明确称为“燕乐”,但是它们的性质和功用与燕乐一样。可见,辽、金以“大乐”、“散乐”指代“燕乐”。   《元史?礼乐志》中载:“元之有国,肇兴朔漠,朝会燕飨之礼,多从本俗。”也就是说元代的宫廷燕乐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