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牡丹亭》戏曲传播形式多样化.docVIP

浅谈《牡丹亭》戏曲传播形式多样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牡丹亭》戏曲传播形式多样化

浅谈《牡丹亭》戏曲传播形式多样化   作者简介:金珊珊(1989.07-),女,四川成都,研究生在?,???影???。   摘要:《牡丹亭》是中国戏曲经典曲目,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和演绎。在新旧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牡丹亭》经历了剧本框架、表演形式、传播方式等的转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牡丹亭》不仅承载了传统的戏曲艺术,同时在经历转变时期的不断完善。本文通过《牡丹亭》为案例,探究戏曲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戏曲 传播形式 牡丹亭 多样化   一、戏曲与《牡丹亭》   1.关于戏曲   戏曲是指中国的传统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融合了多种表演方但不同于西方的歌剧、舞剧等。戏曲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在我国,京剧、昆曲、豫剧等较为流行。   戏曲主要是有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三大艺术特色。   2.关于《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二、《牡丹亭》的传播形式   1.文本形式的传播   《牡丹亭》的传播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其传播方式也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问世,一开始是由文本记录,随之传播开来,这种传播形式一直沿用的今天,现在在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牡丹亭》版本大概有10余种之多,可见文本传播方式的在优点,便于保存和复制。加之学者对《牡丹亭》的研究,评点《牡丹亭》的书也越来越多,人们通过文本来了解《牡丹亭》,使得牡丹亭的传播范围更广阔,覆盖人群更为全面。   2.演出形式的传播   从明代的记录来看,家班表演时其主要的演出形式。《牡丹亭》刚刚问世,沈?讲《牡丹亭》改变成《同梦记》;吴昌时、李明睿等人的家班,讲《牡丹亭》作为保留剧目。清朝时,职业戏班逐渐替代家班演出《牡丹亭》;清末民初,昆曲舞台演出日渐衰亡,苏州昆曲传习所和“新乐府”昆班还坚持在江浙沪等地剧院演出。时至今日,由于地域的差异,语言的限制,昆曲的演出多还是在江浙沪地区剧院演出。   总的来说,在演出形式上看,分为全本戏演出和折子戏演出。碎片化的折子戏演出形式极大的促进了《牡丹亭》的广泛传播。   3.媒介形式的传播   20世纪以来,媒介技术的极速发展,造就了大众媒介的空前繁华,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媒介具有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众影响力大等特点。   《牡丹亭》借助大众媒介进行传播,20世纪初期,唱片发行公司邀请戏曲名伶录制唱片再全国发行,这些唱片保存了昆曲《牡丹亭》的声音。先后有许多唱片公司都出版了《牡丹亭》的唱片。随着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昆曲名家拍摄了表演录像,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梅兰芳先生的《游园惊梦》。   除此以外,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昆曲《游园惊梦》,上海电视台拍摄四集昆曲电视剧《牡丹亭》等。   在如今,网络的盛行,《牡丹亭》的传播借助网络媒介的形式,播放《牡丹亭》视频,现在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牡丹亭》有视频5831个,相关结果约为1550000个。可见,未来网络传播则是《牡丹亭》及戏曲传播的有效媒介载体。   三、戏曲传播的多样化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戏曲的传播面临机遇与挑战。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内涵,因此,戏剧的传播在今天是非常必要   戏曲的传播形式从开始的文本传播到如今的网络传播,无一不反映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所以笔者认为要紧抓有效的媒介载体,使戏曲传播多样化、受众广泛化。   1.借助媒介的力量使戏曲受众广泛化   任何的传播模式都离不开媒介的支撑,戏曲从最早的露天演出到厅堂演出到如今的剧场演出,每一次的媒介技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借助媒介的力量使戏曲受众增加,不仅仅是针对固有受众的数量增加,而是要使受众泛化,即各个阶层的人群都应该涉及。比如《牡丹亭》就为了增加在青年人受众人数,推出了《牡丹亭》青春版,受到广泛好评。这一举措,扩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