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一僧一道”文化意蕴.docVIP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文化意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文化意蕴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文化意蕴   摘要:《红楼梦》中“一僧一道”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与体悟。“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与尘世之间示现的形象变幻,旨在告诫世人要破除对脏与洁、丑与美的执着;“一僧一道”同时登场,折射了中国文化史上佛、道二教融合互补的文化态势;“一僧一道”之使命乃是对红楼诸人物的度化指引。   关键词:“一僧一道”;佛道融合;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077-06   [HJ1.95mm]   在《红楼梦》中,“一僧一道”以其相貌奇特、来去无踪、时隐时现、外丑内慧的基本特征与非凡魔力,既为小说本身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费解的困惑。在红楼诸人物中,“一僧一道”的活动实际构成了红楼叙事的一条暗线。他们云游至原始神界大荒山,将灵性已通、凡心已炽的顽石幻化为一块鲜明莹洁、扇坠大小的美玉,并将其携入红尘,在历经十九个春秋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之后,最后又将其携回神界本源,返归自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部小说即是以此为故事框架而逐步展开的。这“一僧一道”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与体悟。本文即以这“一僧一道”为切入点,来追寻其中之文化意蕴。   [BT(1+1]一、“一僧一道”的形象:美丑变幻之文化意蕴   [BT)]   “一僧一道”在《红楼梦》不同情节中的形象有着较大的变化。在小说第一回中,顽石于大荒山无稽崖所见到的一僧一道是仙风道骨、轩昂飘逸的。作者这样描写道:“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①   但是,顷刻之间,他们的形象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尘世之中的甄士隐所见的一僧一道形象邋遢、狂放不羁:“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第二十五回,宝玉与凤姐被赵姨娘作法陷害、病入膏肓之际,这一僧一道又飘然而至,依然是一个癞头和尚、一个跛足道人,但此时的形象又略有变化,书中对和尚的描写为:“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肮脏更有一头疮。”那道士的模样则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在小说即将结束之际,亦即小说的第一百一十七回,贾宝玉所见到的和尚仍然是“满头癞疮,浑身腌?破烂”的邋遢形象。   那么,为何这“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而到了凡间就变得“癞头跣脚”、“跛足蓬头”呢?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和尚被描绘成外貌丑陋、疯痴癫狂的形象,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颇深的文化渊源。众所周知,佛教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修行之纲领,其中的“持戒”有“五戒”、“十戒”等。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律,无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其内容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戒”为沙弥戒和沙弥尼戒,是在五戒之外再加上不涂饰香、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亦不视听歌舞、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五条。故而,不重视外形,不打扮美饰乃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中国化的禅宗更是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摒弃原始佛教繁芜的修习仪式,认为佛法不过是“吃饭、着衣、屙屎、送尿”,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悟道,并逐步发展为自由放任,甚至表现为癫狂不羁。这固然是佛教中国化在理论层面上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在客观上鼓励了僧俗的个性独立。《传灯录》等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禅宗大德呵佛骂祖、烧佛经、劈佛像等公案,便是佛家这种观念的极端表现,在禅宗那里,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故而,僧人特立独行、疯疯癫癫的怪诞举止,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追求自由旷达、无拘无束的境界,人们不以其为怪诞不经,反而钦羡不已,《红楼梦》中屡次出现的癞头和尚便属于此类。   从《高僧传》等文献来看,中国佛教史上不乏此类和尚,其中一些甚至是得道高僧。诸如五代后梁的契此和尚,传说为弥勒菩萨化身,笑口常开,蹙额大腹,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因常挎着布袋入市乞讨,故人称“布袋和尚”。虽然其形象邋遢,性情狂放,却有着极高的道行,据说“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再如南宋的道济和尚,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举止如痴如癫,人称“济癫僧”。《补续高僧传》有对道济和尚的记载:   [HTK]“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着裤,形媒露,人讪笑之,自视夷然。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HT]   自从南朝梁武帝作《戒酒肉文》,以国家行政力量推行僧侣素食制度,佛门便开始戒酒戒食肉,而僧人如济癫的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实际上是旨在表明,仅仅依靠戒酒戒食肉坐禅等修行方式,倘若内心不破除执着,依然难以断惑证真,达致清净、平等、觉悟之境界,也是不能获得解脱的。济癫和尚号称慈悲和尚,他正是以“癫”(世人视为癫,实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