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纳西才女一个世纪喜乐与风霜
纳西才女一个世纪喜乐与风霜 1993年初秋,丽江持续着一如既往的连绵秋雨,片刻的雨过天晴属于最难能可贵的时光,纵然如此,年逾九十高龄的赵银棠先生,依然把她澄澈的目光,停留在这短暂的时光的夹缝里。院落大门,在离她至少十五米远的地方紧闭着,瓦檐上向下流淌的雨水,因逐渐稀疏的雨势变得缓慢。 女先生的最后时光 1993年的丽江尚拥有漫长的雨季和因此带来的寒意,人们被雨水困扰,怀念始终都无法驻留的夏天。和所有人一样,赵银棠先生的目光充满了怀念。这一年,赵银棠先生九十岁,着一身洁净的纳西族服饰,藏青色的八角解放帽代替了束发的头巾,青色的对襟大褂因反复的洗涤泛出陈旧的白纹,呈三角形状搭在肩背上的蓝色羊绒方巾则有效地弥补了陈旧,带来鲜活的生机。 这一年的大部分时光,赵银棠都躺在安置于走廊中部的旧藤椅上,注视着时光从身边悄然流逝。在她家位于白马龙潭与木府之间的光碧巷旧居内,一棵正在盛开的石榴树,一棵在雨水中静默的秋海棠以及一块碧绿的菜地,一扇紧闭的大门、光滑的青石台阶,均接受过她目光的抚慰。 这一年,她离开了我们。那个青蓝色的身影和案头未完成的书稿,成为她留给丽江人的最后记忆。 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赵银棠利用课余假期,深入金沙江畔、澜沧江边调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向纳西族东巴学习东巴经,最先探索和翻译了东巴经文学。1947年她出版了系统介绍纳西族历史渊源、风物名胜及纳西族文学的著作《玉龙旧话》。 那个时代的精神标志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赵银棠以年轻的步履匆匆行走在边陲小镇那些清亮的石板路上。“先生早!”她迎接着清晨的问候,同时也迎接着藏匿在恭敬背后那些暖昧的目光,不安的猜忌和细碎的议论,但是对于她而言,这一切显然无关紧要,她把它们融化在清晨的微笑中,顷刻烟消云散。没错,她是“先生”,任民众教育馆馆长,县中简师班的班主任和国文教师,她的学生,多半有着和她相似的年龄,其中一两个屈指可数的女孩子,能够经受住家庭的压力、世俗的眼光坚持到最后,那她们简直就成了莫逆之交。她总是用自己的经历来说事,告诉这些孩子们:坚持做自己,做最完美的自己。尽管这样的腔调遭受到不少攻击、质疑乃至谩骂,但“不要畏惧世俗的偏见,不要向困难低头”依然成为女孩子们心灵的支柱,于是,赵先生,连同包裹着赵先生躯体的那件银色滚边的素白旗袍,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标志。 “观我轩”度过的最美时光 在另外一些场合,表兄周霖的家中或者文人们的聚会上,赵先生会换上另外一件略显宽大的绛红色暗格棉布旗袍,这样,她身上的清冷气就会消褪下去,可爱而温暖的世俗才情就会升腾上来,众人中她面色红润,浅笑盈盈,温婉随和一如平静的邻家女孩。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玉河水尚且清澈见底,它穿城而过,公平地流经每一户人家。周霖的祖父与父亲,这两位清朝举人,就算建立了再严苛的家教,也无法阻止年轻人的笑声,从那间简陋的,有一半搭建在玉河水上的“观我轩”中爆发,笑声击打着他们高贵的脸面,偌大的院落再也不会响起循序诵读的《四书》《诗经》;选择念诵的《左传》《庄子》《楚辞》之声,就连随口吟哦的《唐诗》亦变得稀薄,他们阴沉着愁云密布的脸,感叹这日渐苍白的文风、诗风、画风以及无可挽救的世风。赵先生却在无数次与文友们唱酬应和之余,沉醉在纳西文化瑰丽的文字世界里。 1942年初春,和同时代的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梦想与现实俱碎,赵银棠面临的是忧惶焦惧的内心,国土皆失,家园俱丧,理想的躯壳已无处安放。 寻花未见花,蜂翅恐荒凉 一日绕三崖,三日九飞翔 飞翔复寻觅,惆怅更徜徉 春风探花心,花梦怨荒唐 …… 诗句极尽缠绵,最终也只能落定成《玉龙旧话》中的某一页,无人问津,一如在表兄周霖家“观我轩”度过的最美时光,只能在记忆中找寻,正所谓良辰易逝,美景难寻,很快,一个特殊的年代颠簸着来临。 旧时代里的家国梦 1942年初春,和同时代的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梦想与现实俱碎,赵先生面临的非但有学校解散再次失业的威胁,更多的是她忧惶焦惧的内心,国土皆失,家园俱丧,理想的躯壳已无处安放,难道要让它化作孤魂野鬼在旷野里游荡?失落宛如那一年迟迟不肯离去的严寒,包裹着她从未平静的心。忍耐到了极限,这个柔弱的女子终于发狠:“永远怕这怕那,裹足不行,活着有什么用?”遂决定北上延安,寻找新的光明。她再度成为议论的焦点、流言的归宿。劝阻铺天盖地降落到她的肩上,可她把它们当成宿夜的头屑轻轻拂去。 赵先生预计先到重庆寻求郭沫若的帮助,再作北上延安的打算。路途中,飞机炸弹的轰炸,四处逃窜的流寇,偶尔经过的带伤军人,敲诈勒索的货车司机,还有漫无边际的饥渴、恐惧,虽然会成为噩梦的中心频繁出现在她未来的生命里,但那一刻,却是将她磨炼成坚强战士的利器,以至于车行至贵州地界著名的二十四湾,亲眼目睹同行乘坐的货车翻落时,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