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新闻”下把关人考察
“微新闻”下把关人考察 【摘 要】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用户平台的使用便捷正在催生着“微新闻”的繁荣。微新闻把关人以何种形式出现?又是如何进行把关?微新闻把关人的泛化对舆论和议程框架的塑造会带来哪些冲击?微新闻把关人的草根化,逐渐形成“人人把关”的态势,迫切需要提升网络自律、提高官方信息的传播效率。 【关键词】微新闻 把关人 舆论场 议程设置 2013年4月1日,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向其3,500万名粉丝发布一条信息称,“在中国可以上facebook、twitter,不必翻墙!”并在上面附图一张,写上了愚人节快乐。虽然仅是个玩笑,但是这条微新闻在周一傍晚前就被转发了30,000次,其中有的网友感激转发,但发现上当后十分愤慨;也有网友以娱乐心态转发。这次事件应引起我们对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反思,网络信息的冗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浪费。在目前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如何进行有效把关,如何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是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微新闻”的崛起与特性 从2006年美国最早的微博twitter建立,到2009年8月新浪首推“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已逐渐成为媒体和个人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而且目前运用微信于手机等媒体进行信息互动也日渐盛行。栾轶玫曾提出“在移动时代,用户对大段的文字逐渐失去兴趣,‘只摘取主要内容,并把它们显示在小小的触摸屏幕上’的新新闻写法更受到移动人群的青睐。”①这其中所提到的新新闻即是指的“微新闻”。我们把微新闻看作是建立在微传播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的新闻形式,“微新闻是以微博为主要平台和工具,组织、生产、发布、扩散的人人可参与的一种新闻活动。”② 目前微新闻可分为:官方或者媒体以组织的形式发布的微博客、微信新闻;媒体记者以个人名义所发布的微博客、微信新闻以及手机报;一些舆论领袖或者名人所发布的微博客、微信新闻,另外还有一些自媒体杂志,如薛蛮子的《蛮子文摘》等;普通个人用户所发布的微博客、微信新闻等。微新闻是基于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因此它相对传统新闻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传播者的草根性;内容的碎片化;裂变式传播;传播中容易失真、可控性差。 二、“微新闻”中的把关和把关泛化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种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③从最初大卫?怀特1950年把把关/把关人理论引入新闻学,到休梅克提出把关行为至少涵括了五个方面的信息,④随着把关人研究一步步的深化,把关行为的考察也从“个人”到“组织”最后到“社会”把关,提出了一个全面而又复杂的把关模式。 微新闻的传播形式不同,自媒体中的把关更倾向于对“个人”回归的考察,自媒体的把关模式更侧重的是个人的“自我把关”。如图1。微博中新闻传播仅经过两个关口“自我把关”和“技术把关”,这样的把关突破了以往复杂的把关形式,变得更加简洁。 但是过程的简化反而使得把关难度加大,微新闻中把关的难度加大的一个原因是微新闻的海量化,多元的信息使得在众多信息中筛选重要信息的难度加大;圈子化、节点式、裂变传播使得微新闻转载迅速,这样就会使网众把关的考虑时间缩短,把关也会减弱。 三、“微新闻”中控制的弱化所引发的问题 微新闻传播会营造出新的舆论场,并且会有自己的议题设置,因此要考虑两个舆论场是否贴合,这有利于我们加强把关意识,确保微新闻真实性。 1、对舆论场的影响 (1)微新闻的海量信息,转载热潮易将官方话语淹没,出现舆论的一边倒。 抢购热潮近年来多次出现。如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口罩到2011年的日本地震时抢购食盐,“世界末日”抢购蜡烛,以及最近的抢购天然气。我们这里以市民抢购天然气为例,选择时间段为2013年3月4日至2013年3月29日。至研究结束时,“抢购天然气”事件基本已经基本趋于平静。这里以新浪微博为例,分别以“天然气”、“涨价”、“抢购”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如图2所示。这里把带有官方和辟谣字样的看作是有关官方互动的新闻。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抢气”事件中,有关的官方互动新闻加起来分别只占总数的1.12%和0.94%,官方运用微博进行的网民互动相对偏弱。虽然目前我国很多官方部门已经开设了微博,但关于“抢气”现象发出的声音还是很弱的。网络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互动媒介,几乎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一个关口,使得传播者泛化。因此势必会使网众舆论呈现一边倒的现象。这就要求官方需要及时在微博平台上发声,更有利于信息流通。 (2)微新闻多以跟风式的一句话呈现,深度性新闻偏少。自媒体平台的微新闻多以短新闻为主,深度性新闻偏少,很多仅仅只是表达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