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档案看清代婚姻制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档案看清代婚姻制度

从档案看清代婚姻制度   对于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关系的形成方式,从影视或文学作品中,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多人对于古代婚姻的印象都是,子女婚姻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媒人上门说亲,只需父母长辈同意,双方可能都未曾谋面就会结为夫妻,与谁结成夫妻似乎就是几句话就决定了的事情。现代社会中,有结婚证书来保证夫妻双方合法权益。那么在封建社会呢,是否也有制度的约束?是否真的像我们印象中的那样在封建社会婚姻关系的结成与解除只有男方有决定权?   在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的清代珍贵档案中,有关于当时婚姻制度的一些记录。其中,清朝道光年间获鹿县关于男女完婚必须以婚书为凭的告示,向我们明确展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结成所需遵循的制度规定。告示内容是这样写的:“夫妇为人伦之始闺门端万化之原是以礼重亲迎诗始关雎易云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以诚以夫妇者人间之天伦也自当慎之于纳彩问名之际以免争讼于亲迎奠□之时本县批阅婚姻词讼查其证据往往无婚书之凭又无聘仪之据止以妇女做媒含糊应允以致讼端迭出甚致经年不息男不得娶女不能嫁以致怨女旷夫各不相安此岂父母爱子之心耶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阖邑军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或联姻或缔□陈始固凭于媒妁之言彼此订定继当防夫人情之多变岁月迁流惟早立婚书各无翻悔宜先有聘敬更谁得猜嫌此举世之人情定婚之大体惟是家有贫富聘礼则丰吝不拘女男婚书以庚帖为定勿得交称眷弟遂为永盟如果喜结姻亲必无异议本县深悯尔等争讼为之特立章程一则以聘礼为凭一则以婚书为准庶乎争端弗起然后始许议亲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根据告示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中,男女双方结成姻亲是由媒人说媒,父母决定。告示中所提及到的“纳彩、问名”是古代婚姻礼仪,一般从议婚到完婚需要经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仪。纳彩,是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问名,是指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生辰等,以卜吉凶;纳吉,是指卜得吉兆后与女方订下婚约;纳征,又称纳币,是指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请期,是男方携礼到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是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方。“六礼”随着朝代更替,根据时代特点也有所变化,官家贵族和平民百姓家婚姻礼仪的要求也有不同。在清代“六礼”有所简化,清朝后期由于社会动荡,更是逐渐衰落。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不追财礼”。婚约之外另有婚书,依清律规定和民间习惯,婚书由男女双方主婚人、媒妁画押。一般情况下,男方之家给予女方的聘礼情况应在婚书中有所说明。婚书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家长各执一份。   在另外一份卷宗中,记录有同治年间两家因婚姻嫁娶问题而产生矛盾,男方控诉女方悔婚,请求县衙裁定的案件。我们来看看这起案件的起因及县府的处理过程。档案中诉状原文是这样陈述的:“具禀人 张树 年二十二岁 住南杜村 禀为据情硬行退亲叩恳做主传讯事缘 身自幼凭白耀成媒说西里村刘橛橛之胞妹刘氏为婚 迄今十数余年 今择期抬娶 被伊阻挡 伊称伊家素常奉教 既要择期抬娶 亦随伊奉教三年后再行结亲 况身现执伊家立给兄亲婚书为证又有媒证可凭 彼时向其理较 奈伊不服 出言不逊硬要与身退亲 明是强恶不依理法 且身年幼孤立难当 事出无奈 为此据情叩乞仁明大老爷恩准原情讯断施行上禀 同治六年十月初九”   这起案件的大概情况是:原告是南杜村张树,被告是西里村刘橛橛的胞妹刘氏。两人年幼时由白耀成说媒,定下婚约,并且当时立有婚书。如今,张树想要与刘氏完成婚约,但是刘家以信教为由,要求张树信教三年后才能将刘氏娶回,张树认为这不合理法,双方因此发生矛盾,刘家强行要悔婚,张树遂将刘氏状告上县府。   根据卷宗记录,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案件的处理过程。县府先是派人到双方所在村,实地调查情况,确定张树陈述的情况是否属实。差役接到命令后前往南杜村、西里村调查,传唤南杜村乡长和西里村乡长了解情况。两位乡长陈述:刘氏悔婚且出言不逊确为事实,张树手中也确实有与刘氏的结亲帖。刘家说明悔婚的原因一是因为信教,二是因为张树门户不清,所以不愿结亲。张、刘两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调解。之后,差役又传唤刘橛橛进行调查,刘橛橛叙述悔婚原因是:父亲生前将妹妹刘氏许配给张树,在同治二年(即1863年)张树曾在家中窝赃贼匪。后来张树因父亲关系谋得主教差使后,并没有痛改前非,仍然不务正业,结果被开除。看到张树的种种作为,父亲认为他行事不正,不同意张树与妹妹的婚事。父亲身故后,双方退婚,各不相干。没想到张树出尔反尔不承认退婚的事情,要强行迎娶,并诬告刘家悔婚。案件的调查过程就是这样,在案卷上我们看到最后的批示是:“案已批传虚实集讯自明毋庸多读”。虽然案卷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这起悔婚案的最终判定,但我们根据之前告示内容和这些记录也可对结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