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微分享技术在和合文化传播中应用
探析微分享技术在和合文化传播中应用 摘 要:基于寒山寺碑刻闻名于世,其中《枫桥夜泊》诗碑又被称为“中华第一诗碑”,针对目前文化古迹的时空限制、文物保护问题,提出在新媒体语境下,利用微传播盛行的态势,通过设计一款寒山寺碑刻文化微分享应用,更好地实现和合文化与诗碑文化的传播。本文着重叙述了3DsMAX和Unity3D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旨在阐明微分享技术的方法运用。从而实现以苏州寒山寺和合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广泛传承的美好设想。 关键词:微分享;新媒体;寒山寺诗碑 0 引言 自公元前一世纪末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寺便开始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启了它历时千年的文化传播旅程。从东汉年间的第一座洛阳白马寺至今,中国名寺不计其数,加上不知名的大小寺庙恐怕数以万计。而寒山寺(Hanshan Temple)故名“妙利普明塔院”,原为苏州城外一小寺,却能跻身中国十大佛教名寺,定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新媒体时代风生水起,各种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寒山寺享誉中外的诗碑与和合文化如何迎合当下的数字网络传播,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盛而不衰,是亟待我们解决的。 寒山寺以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拥有“和合祖庭”的地位,因唐代诗人张继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喷薄而出的《枫桥夜泊》闻名。“和谐合好”的和合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寺中无处不散发着这一情怀。于是,不得不提及寒山寺的古碑长廊,碑刻于寒山寺素来闻名,其中《枫桥夜泊》最为有名,一诗七碑,堪称中国碑刻一绝。[1]寺中碑廊众多,贯穿于古寺内外,其中绕普明宝塔一周的寒山寺碑廊最为壮观,借由书法大家之手,以数十种字体诠释《枫桥夜泊》。无论是笔力遒劲、铁画银钩的楷隶书,还是气势磅礴、笔断意连的行草书,从每一碑中都可感受到创作者对此诗的不同体会。碑廊中还有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和禅意浓厚的佛文碑刻,可谓诗禅融合,韵味无穷。多少年来古碑长廊借由寒山诗词和其禅韵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国人的关注与向往,如图1所示。台湾词人庄奴早年倾倒于“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千古绝唱,梦游寒山古寺与碑廊80载,于2010年圆梦。现任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也曾说此诗妙在不说出,是寒山寺永恒的经典之谜。[2]《枫桥夜泊》诗与其终要传达的和谐主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从未停止,在人们的脑中不断勾勒张继夜望寒山寺,耳听寺钟声的情境,吸引着人们走进这座神秘的寺院一探究竟。而时空的限制总是羁绊着学者求索的脚步,历史上古寺碑刻的数次损坏与碑廊的多次修缮也令人担忧这样的文化灾祸是否会再次出现。此时,新媒体与移动微分享时代的出现或许是一个契机。 1 新媒体环境下微分享的现状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自诞生以来,其概念的诠释一直处于混乱无定、众说纷纭的状态。当下对新媒体的最新界定为继报刊、户外、广播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是依托于新数字网络技术而出现的媒体形态,表现形式主要为数字报刊杂志、数字广播电视、触摸媒体、手机平板等。[3]而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理解,我认为“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最立根固本的存在,“微分享”和“微传播”则是其最淋漓尽致的展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致力于打破单一功能的传统媒体,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进行移情设计,消除人机鸿沟,以追求“自然”回归,逐渐走向多种媒体融合的综合功能集合体。于是,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智能终端打败和吸收了数字报刊、杂志、电视等由四大传统媒介变形而来的所谓新媒体,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研究焦点,带给了移动终端用户前所未有的体验。哈罗德?A?英尼斯曾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于是,“微文化”千呼万唤始出来。它必须依赖于“宏文化”的前提存在而无法独树一帜,始终持有自身的辅助特性,却能不时地以多方并非浅薄而是深厚的“微”力展现出它的主导性。继微信之后,腾讯于2013年9月推出了专为手机移动平台打造的8秒短视频分享社区――微视。“微视,沟通视界8秒无限”。这句宣传语正是当下微社交与微传播的一个美丽阐释。此外,新浪的“秒拍”,短兵相接。4G时代的来临,相比于文字、图片和语音,宣告着微视频将成为杀手级应用。乘着这股“微风”,寒山寺和合这一大文化也必定能扬帆起航,开辟一片新的传播图景。我设想打造一款基于手机移动平台的寒山寺碑刻文化微分享应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数字化与互动性优势,进行微传播。这将是传统文化在微时代下的全新尝试,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互动与微传播结合的完美实践。 2 苏州寒山寺碑刻的微分享设计 在手机等移动平台上对寒山寺碑刻进行微分享设计,其重中之重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数字寒山寺碑廊,实现场景的真实还原。第二,在视、听、触上提供高质量、近自然的漫游体验。第三,个性化的和合文化解读与微分享。主要设计流程构思如下:首先,运用AutoCAD精确规划寒山寺碑刻建筑的场景平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