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制度演变下民工退休生活安排.doc

养老保障制度演变下民工退休生活安排.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养老保障制度演变下民工退休生活安排

养老保障制度演变下农民工退休生活安排   【摘要】现代社会,社会福利制度在多个层面影响着政策对象的个人生活。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中国近年来实施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加深了农民工个人对于退休的理解,在人生计划中将工作与退休区别开的退休意识在农民工群体中开始出现,但是在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农民工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感知以及对制度带给自身影响的评估,使得他们的个人生活规划没有完全按照制度的预设运行,这影响了他们的制度参与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基于当前农民工退休生活安排的特点和变化,本研究提出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未来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关键词】农民工 养老保障 生命历程 退休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未,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并连续出台多项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障的政策和文件。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村新型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第二种类型是参照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专属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如北京、上海的做法;第三种类型是把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保障体制中,如深圳的做法。   不同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工应对养老风险有了新的选择。那么,农民工的老年生活安排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养老保障制度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研究设计   北京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数据,2015年未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9%(张钦,2016)。并且,相对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在来源地上更加多元。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地点集中在北京。根据农民工群体职业分布,本研究选择了23位农民工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得有效访谈样本20个。深度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工如何理解老年生活无法得到制度保障的现实、如何认识国家制定的养老保障制度、参加(或不参加)养老保障制度对他们年老后的生活安排的影响等。   农民工老年生活安排的群体划分及类型比较   农民工老年生活安排的类型划分。根据个人特质、制度安排和社会经济状况,本研究将农民工应对老年风险的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消极宿命论者。这一类型的农民工主要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那里集体经济薄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也是近年来刚刚开展。多重弱势使得这一类型的农民工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圈,他们对目前的生活以及年老后的生活保障评价很低,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也比较低。并且,他们在主观上对摆脱困境持消极态度,没有采取积极行动改变当前的劣势。   第二类:积极行动者。这一类型的农民工在北京的打工收入不是很高,但他们积极规划生活,并利用多种资源为老年生活做准备,如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积累、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务工所在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等。对于老年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积累、子女赡养费是重要保障;养老保险不一定能够保障老年时期的需要,但可以为老年生活提供额外保障,甚至可以变为主要支柱。   第三类:制度受益者。这一类型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使得他们有较高的收入,户籍所在地集体经济的发展使其能够得到优厚的集体补贴。因此,他们计划在退休之后依靠养老金生活,认为没有必要为获得生活保障而继续工作;并且,他们认为子女赡养只是一种传统习惯,而不是养老的必要。   农民工老年生活安排的比较。农民工养老生活安排的类型化区分显示,在人生规划中将工作与退休区别开的退休意识开始出现,但是,受不同制度环境的影响,退休意识并未呈现平均性分配。具体来说,第一种类型的农民工清楚认识到养老金的重要性,他们有参加养老保障的想法,但现实的制度设计和个人经济实力的不足,使得其老年生活只能依赖自己的积累和子女的支持,在60岁以后继续工作成为应对老年风险的唯一方法,退休意识模糊。   受益于地区性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强大的公共财政支持,第二类、第三类群体的农民工有意识地规划自己年老之后的生活。在经济上,养老金开始逐渐取代家庭和个人储蓄的角色,成为主要收入来源。虽然许多人还倾向于在60岁之后继续工作,但其初衷主要是维系家庭关系或协助家庭其他成员。在对待家庭养老的作用上,这两种类型的农民工接受了“年老后可以不再依靠家庭支持”这一观点。相对于第一类型的农民工,这两种类型的农民工对退休在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定位和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开始在工作和不参加劳动之间设立一个比较正式的年龄界限,将自己的生命历程划分为退休和工作两个阶段的意识比较明确。   养老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生命历程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综合上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