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寺塔勘察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平寺塔勘察报告

治平寺石塔勘察报告   【摘 要】赞皇治平寺肇始于隋开皇三年(583), 兴盛于唐宋,毁于20世纪30年代。现该寺尚存唐代大石塔一座、小石塔两座、经幢一座及碑刻、散落石构件等。2012年9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治平寺进行了现场勘察。本文对大、小石塔及经幢的建筑形式、特点做了翔实记述,并结合相关碑刻资料,对治平寺的历史沿革、布局进行了分析。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河北;赞皇;治平寺;勘察   治平寺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城南约6公里的嘉应寺村。该寺东距冯家村0.5公里,西距南清河村1.25公里,南为嘉应寺村,北距北清河乡1.3公里,地理位置为北纬37°36′18″―37°37′21″,东经114°24′04″―114°25′31″。寺内原有天王殿、大石塔、经幢、小石塔及正殿、禅房、钟楼等建筑,现仅存大石塔1座、小石塔2座(其中一座小塔现存县公安局院内)及经幢1座,另有碑刻及散落石构件等。2012年9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受赞皇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对治平寺石塔进行现场勘察,现将有关勘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治平寺历史沿革   有关治平寺的历史沿革,现保存在寺内的碑刻及石塔题记记载颇翔实,主要有:   1. 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治平寺碑》载:   ……赞皇治平寺始为嘉应道场,隋开皇三年立,唐天宝八年□益石塔,宋仁宗(应为宋英宗)治平二年更□治平,皆赐号也。……每恨岁月绵亘,檐□栋欹,无名僧主之,不时缮葺,使游者不得尽凭余,且去垂二十载,道人资公乃拯一方缘化,殚平生衣盂之奉,重广前后殿及□兴法巷廊庑,凡数十大间,又易寺中旧道于东掖,……大定癸卯岁重九日记……明□三年冬至日,奉政大夫前行赞皇县令张志道施奉立石……   2.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治平寺记》载:   ……直隶真定府赵州之赞皇县郡治之东南,去城约十里许,后有清流,前无隔碍,中之平坦,四顾山环之地,其间有古刹,肇自隋开皇三年, 创建为嘉应寺。唐天宝八年院心起大石浮图一座,前左右小石塔四座。宋仁宗(应为宋英宗)治平二年更为治平寺,皆赐额也。兴之唐宋,废于金元。国朝以来,节次僧修殿像,传至天顺八年,无僧,偶有本县天王寺住持大千润和尚之徒继满,一日达此,观其殿宇□牍,圣像残毁,聿自发心□理,以而募化诸缘,以重新改造正殿一所三间,上以琉璃,檐边脊兽,内以塑妆释迦金相、文殊、普贤、香花、菩萨、迦叶、阿难,左右壁悬山水境像一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一十八罗汉诸品人物类,前建天王金刚殿、迦蓝祖师堂,……并建方丈庙庑、僧堂、厨库,……   3.乾隆五十五年(1790)残碑载:   ……邑南八里许,治平寺创自隋朝,规模业大,虽历唐宋元明以及本朝,代有重修,然皆补葺,正殿虽存而抱厦配殿荡然矣,钟楼虽俱而楼阁则倾颓矣,禅堂方丈戴月披星……   此外,小石塔塔身刻有“开元廿八年(740)岁次庚辰……”;大石塔一层石柱刻有“天宝十一载(752)闰三月十一日……”,一层西侧塔檐刻有“大唐咸通十一年(870)九月十五日王文仲奉使……”等。   梳理以上碑文及石塔刻铭,结合史料及现场考察可知:   1.治平寺原名嘉应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更名为治平寺,并沿用至今。现治平寺所在村村名仍为嘉应寺村,可证其说不误。   2.治平寺肇始于隋开皇三年(583), 兴盛于唐宋,当时的寺院布局不详,但从唐代碑文记载可知大石塔位于寺院中部,应是前塔后殿的布局。现大石塔正北10余米处有一处建筑基址,恰可与碑文相互印证,另外,根据碑文“唐天宝八年(749)院心起大石浮图一座”及小石塔题刻“开元廿八年(740)岁次庚辰”,可知小塔的建造应当早于大石塔。   3.治平寺曾经规模完备,布局完整,僧侣众多,但历代均有殿堂倾颓、像毁僧散的情况,对治平寺进行修缮有明确记载的共有三次。其兴废脉络大致为:隋开皇三年(583)辟为嘉应道场,唐开元至天宝年间陆续建成四座小石塔及大石塔,形成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由嘉应寺改名为治平寺,百余年后,金大定、明昌年间,对其进行了有记录的首次维修,主要重修了前后殿及廊庑数十间;明天顺八年(1464)至成化十三年(1477)再次进行大规模修缮,重新改造正殿,塑妆佛像,前建天王金刚殿、迦蓝祖师堂等建筑;最后一次修缮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据当地村民回忆,寺内建筑多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文革”期间治平寺再次遭到破坏。1996年治平寺石塔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大、小石塔   (一)大石塔   大石塔为仿木楼阁式塔,平面八边形,总高11.72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封二;图一、二)。各石构件之间为干摆而成,接触面比外露面略低且为糙面,靠自身重量压实构件之间连接。   1.塔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