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包鸾竹席 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docVIP

丰都包鸾竹席 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丰都包鸾竹席 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

丰都包鸾竹席 满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   一张1.8米见方的竹席,可以折叠成新华字典大小,展开就复原,没有一丝折痕――这正是名扬海外,曾经风靡全国的包鸾竹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包鸾竹席不光是“一席难求”,还曾作为贵重礼品见证过中越两国的友好。而如今,这项缘起于冷竹、缘定于丰都的古老技艺,正面临着消亡……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包?[产冷竹,杨家编竹席   包鸾,是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内西南部的一座小镇,绵绵青山环抱着平旷的良田沃土,清澈的包鸾河水从这里淙淙流过,夹岸居住着的百多户淳朴农家,世世代代过着春种秋收的平淡生活。秀美的山水风光,闲适的生活节奏,让每一位匆匆来访的外地游客身心放松,流连忘返。   不光风景秀美,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竹席之乡,包鸾竹席的美名,可谓声名远播,名扬海外。此地竹席以细软凉爽、体感柔、韧性佳和工艺精湛而出名。竹席成品呈淡黄色,篾纹细密,薄如蝉翼,在光线的照射下呈半透明状态。上面织出的花纹变化多端,有动物、花草、字、花边等图案。竹席质地非常柔韧,一张1.8米见方的包鸾竹席,甚至可以折叠成新华字典大小,展开就复原,没有一丝折痕。   说到包鸾的竹席之所以有如此的品质,就需要说到包鸾竹席的原材料――冷竹。包鸾盛产冷竹,这是一种生长环境比较苛刻的多年生禾本植物,性微寒,竹木清香独特,成竹竹杆直径3~4厘米,高8~10米,纤维长而且韧性强,非常适合竹席加工。正是包鸾奇秀兀立的群山,溶洞流出的冷泉,山间冷暖适宜的气候与肥瘠适中的山地红土,为冷竹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孕育了竹席制作的根基。   “包鸾的竹席,必须用冷竹!如果用水竹替代,那竹席编出来就会硬邦邦的,睡着不舒服不说,纳凉性更是赶不上冷竹。”坚守的竹席手艺传承人舒文海如此说道。   原料固然重要,不过对于竹席的编制,跟具有识珠慧眼和匠心巧思的手艺人也是分不开的。包鸾竹席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那时湖广各地的大量居民逆江而上,迁居至四川境内。其中一支杨姓家族从湖北进入丰都,发现包鸾水草丰美,物资富庶,遂在此定居下来。但久居楚地的先民并不适应丰都潮湿闷热的气候,于是他们将漫山生长的冷竹砍回家,铺成竹床睡觉,以度苦夏。竹床虽透风凉快,但竹节凸起,坚硬硌人,睡上去很不舒服。勤劳善思的杨氏先祖,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摸索着把冷竹劈为竹片,打磨成竹丝,再编织出席子,这样的竹席平整光滑,柔韧耐磨,而且铺在床上,凉意顿生。有这么一张竹席,人的睡眠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晚上养精蓄锐,白天神清气爽。从此杨家编织竹席的手艺世代相传,后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改进技艺,使包鸾竹席日趋完美,成为夏季居家纳凉的上好用品。   一席难求,盛极一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家庭拥有一张正宗的包鸾泠竹席,可谓是拥有了一件高档品。因为市面上几乎“一席难求”,很多人不得不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回忆起那个黄金年代,舒文海不自觉就兴奋了起来,又给笔者细细地数列了竹席的一脉辉煌。   民国23年(1934年),包鸾竹编艺人杨席珍、刘凡山合编的“二龙戏珠”凉席在四川省劝业陈列竞赛会上获一等奖。1952年,包鸾成立竹器工艺社,有民间竹编工匠200多人。1956年,在全国工艺品展销会上,包鸾竹席获得二等奖。1959年,刘凡山编织的工艺竹席进京参展,并作为礼物送给毛主席。1960年,包鸾工艺席由国家科委送到越南展出,赠送给越南国父胡志明,见证了建设时期中越两国的淳厚友谊。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间,包鸾竹席迎来了它的繁盛时期,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供不应求。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期,竹席就是包鸾镇的经济支柱产业。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镇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几乎人人都会编织竹席。当时,仅包鸾场镇就有80多家店铺出售竹席。   那时候,还年轻的舒文海在每年白露之后,便会和父亲带上镰刀,背上背篓,到屋后的梁山上砍竹子,再背回来分选、破竹、刮篾加工,为接下来繁忙的编制工作做好准备。“为了保证竹席不割手,不光要选用光滑、笔直的成年水竹,后续的竹篾加工也是关键,可以说竹席好不好,在做竹篾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竹席必须得赶在入夏前编制出来,以应时需,所以每年的编制季是短暂而繁忙的,也是劳累的,更是幸福的。“那时,靠编席子就能养活一家几口的老老小小!”舒文海回忆起当年自己跟着父亲学做竹篾的情景,回忆起他们是怎样的对格、送篾、打压,回忆起那细长的竹篾紧紧嵌入席面时的那“唰”的一声,脸上洋溢着回望幸福的笑。   民间文化遗产的守护   “现在不行咯!”一句感叹,舒文海又将我们拉回到现实。“席子不好卖咯,编席子的人也少咯!”和很多非遗项目一样,包鸾竹席也面临越来越尴尬的处境。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鸾竹席的居家功用在逐渐减退,生产量急剧萎缩。走遍整个包鸾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