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浅析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摘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四大官场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吴沃尧向读者展现了从1884年中法战争前后到1904年前后20多年间广阔的社会画卷。文章试从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思想意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社会意义。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谴责 官场 怪现状      清末四大官场谴责小说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反映了从1884年中法战争前后到1904年前后20多年间广阔的社会画卷。      艺术特色      小说的开头便富有寓意。写一个别号为“死里逃生”的青年机缘巧合得到一本书,而书的作者却叫“九死一生”。当死里逃生看完这本书之后,竟“不知此茫茫大地,何处方可容身,一阵的心如死灰,便生了个谢绝人世的念头”。最后把这本书修改加工,寄到小说社,自己却走到深山穷谷之中,做一名与世隔绝的隐士去了。而被“死里逃生”寄到小说社的这本书,就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记录的内容。这样的小说开头让读者很容易联想起《红楼梦》的开头,写女娲娘娘补天剩下来的一块奇石,投胎转世,来到凡间,于是有了贾府包黛这一世情缘。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作者都在作品开始之前预先设定好了―个缘起或者是来由,所以读者在读小说之前就对即将引入眼帘的故事怀有一分神秘感和好奇心,因为作者通过这样―个预先设定的叙事环境创造了一种阅读的氛围。“九死一生”的命运或者女娲奇石的命运就显得格外令人关注了。   小说另外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语言平实易懂,口语化。这一点与四大谴责小说中的其他小说相比较起来,尤为突出。正是口语化的特点使得作品平实易懂,从而易于传播。加上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更是小说充满着轻松的气息。   小说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赋予了作品中一些人名、事物特殊的寓意。例如在小说的第二回,在“九死一生”的笔记中提到这样一段话:“何以将自己好好的姓名来隐了,另外叫个什么九死―生呢?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同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蛇虫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九死一生此处所提到的三种事物,实际上是指的三种人而已,他们是晚清官场丑态百出的众生相。      人物形象      说到人物形象,首先要提到的是当然是正面人物的代表――吴继之。吴继之是九死一生同窗的学友,姓吴,名景曾,表字继之。他比九死一生年长了10岁,他们俩同窗四五年。九死一生在南京与他初遇时,他已经中了进士,榜下用了知县,挚签挚了江宁。九死一生投奔伯父未果,真是穷途末路之际,见到吴继之,“犹如婴儿见了慈母―般”,倍感亲切。之所以说吴继之在小说中是以正面人物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作者正是借他之口,借他之眼睛来观察整个社会的,所以冷眼旁观就显得出淤泥而不染,高洁不群。当然,吴继之的形象,是比较复杂多面的。首先,他的第一次出场,就扮演了一个救命恩人的角色,在主人公九死一生投奔无门的时候偏偏让他碰上,还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的公馆里安顿下来,并且为他谋了―个“书启”的职位,真的可以说是既救了急又救了命,眼前的长远的都为九死一生――想到了。这样的人物自然给人一种很好的印象,一出场就打出了热心仗义的金字招牌。当然,热心仗义只是吴继之的―个侧面而已,仔细分析可以看到更加深层次的性格特点。例如在第十四回中,吴继之的一番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他市侩老练的另外一面:“我说你到底没有经验,所以这些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你说谁是见了钱不要的?而且大众都是这样,你一个人却独标高洁起来,那些人的弊端,岂不都叫你打破了?只怕一天都不能容你呢。”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有一些人物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与那“三种东西”有本质区别的“人”,他们主要以吴继之、蔡侣笙、文杏农以及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为代表(仅举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人物)。蔡侣笙是一个穷困潦倒但狷介自守的读书人,他宁愿靠测字糊口,也不愿接受别人的馈赠。与“我”结识后,“我”通过吴继之给他介绍了一个馆地。侣笙知恩图报,硬要将祖传之物赠“我”以表谢意。后来蔡当上了知县,他竭心尽力为民谋事,成为晚清谴责小说中真正称得上是“清官”的人物,但是在一次蝗灾中,他动了常平仓的款子先行赈济,结果被诬陷捏报灾情、擅动公款,勒令缴还。侣笙倾其所有也无法偿还那五万两欠银,本打算从吴继之处筹款,可是此时继之的生意却全部倒了,继之与“我”均已身负巨债。而唯一的希望是文杏农的家产,但是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田契与房契,等待侣笙的只是一天紧似一天的讼事。吴继之与蔡侣笙不同,他有家产,且少年科第,始初因与藩台的特殊关系,官场还算顺利。但继之虽处事老练却无法忍受官场的龌龊气,最终弃官从商,起初生意蒸蒸日上,终因用人不当而一败涂地。   小说人物兼实际叙述者的“我”,作者故意将其真实姓名及居住原址隐匿起来,使善于索隐的读者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