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民族医药特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方法研究 【摘要】对目前民族医学中发展较为完善的傣医学、藏医学等进行综述,并浅析其特色诊疗挖掘、发展和保护传承的模式,为探索发展的其他民族医学特色诊疗技术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论文网 /6/viewhtm 【关键词】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003-02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在长期的发展和历史实践中,许多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且大多有别于中医尤其是现代医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和现代医学的冲击,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渐至被忽视,濒临失传,后继乏人。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保护传承的现状 11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简介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民族医学认识和重视程度的提高,民族医学的特色诊疗技术也逐步受到国内外瞩目。在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下,在云南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对傣族、藏族、彝族、怒族、哈尼族、基诺族的诊疗技术进行了发掘、整理、研究,概括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民族诊疗方法。傣医运用“四塔五蕴”理论、人体解说、三盘学说、雅解(解药)学说、风病论等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十大传统疗法其内容包括“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过”(拔罐疗法)、“咱雅”(擦药疗法)、“闭“(推拿疗法)、“抱“(口功疗法)[1]。藏族诊断方法有问诊、尿诊、脉诊、望诊及试验诊断,其中尤以尿诊独具特色;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起居、内服药物和外治等方面,诸如:药物治疗、械治法、放血疗法、灸疗法、拔火罐、冷热罨敷、药水浴、搽涂外敷疗法、饮食疗法等等。彝医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脉诊,合称“四诊”,传统彝医有“眼观五色,耳听五声,鼻息五气,口问五因,手摸五脉”之说;疗法以彝族医学的三气理论、清浊二气六路学说和毒邪理论为指导,运用彝族医学的理法方药治疗疾病。哈尼族医生临床诊察病所采用的方法较为简便,医生充分运用自身的感官收集病情资料,通常采用一望二问三摸的简单诊察方法,在此基础上辨识病症,同时也会运用手掌印诊、手指纹诊、指甲诊、皮肤诊等一些特色诊法;治疗疾病以内治为主,辅以外治,其中饮食疗法是哈尼医生常使用的内治方法,是哈尼族医药疗法的特色之一;外治法用药物、器械,或手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体表、肢体或七窍,以治疗疾病;此外,“医治为主,神治为辅”的原始诊治方式至今仍存在于少数边远的哈尼族地区。怒族民间医生看面色、看指甲,依据“手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诊断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有按摩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放血疗法、精神疗法等。拉祜族诊断疾病使用望、闻、问、摸和以药试探诊断五法,治疗方法包括草药内服、提风、胸鸡、火功、佩戴、熏洗、坐浴、封刀接骨,推抹、刮痧、拔罐、药粥等。 12云南民族医药特色诊疗保护传承问题建国以来云南省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医药著作,为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基础。但就目前基础差、继承不足、发展乏力的现状而言,要对特色诊疗技术进行保护传承还有不少问题存在。首先是多数少数民族的理论体系不完善,许多民族医药只对经验性诊疗技术进行了记录,缺乏理论指导。其次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形成文字资料又能上升为理论的太少,能够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经过检验的更少,缺乏经验交流,应用不普遍,从而限制了发展推广[2]。第三是传承断代、后继乏人。虽然云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然而随着老一代民族医的相继离世,许多宝贵的民族医药学技法和经验也将会流失,而诊疗技术的延续主要依靠世代的口传身授。同时民族医受传统思想、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对诊疗经验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绝活”,往往只传给子女和徒弟,这就导致诊疗技术方法传承的缺位甚至失传,就目前而言,抢救性挖掘整理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诊疗技术无法广泛性的开展学习培训,导致医学实习生对民族医学本身定位模糊,对民族特色诊疗技术认识不清,更造成后续人才严重萎缩。我省除傣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稍有起色外,其他民族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仍严重滞后。第四是发展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与高新技术合不力,我省民族医药科研、临床和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尚落后于其他省区,需要我们通过开展多学科交叉性研究、通过多学科交流等途径克服困难,最终探索和研究一套行之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