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赶英超美到瘦香菇
从赶英超美到蓝瘦香菇
“同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破四旧、立四新”“五讲四美三热爱”“万元户”“I服了You”“?濉薄案?力”“蓝瘦香菇”……有哪些词儿您曾天天挂在嘴边?有哪些词儿让您摸不着头脑?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流行语,一个国家的“口头禅”。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它们像社会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经,潜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流行语经历了哪些变化?其中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政治价值主导社会流行语
今年国庆节期间,长期从事语言学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骆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岁的姑妈。让她惊讶的是,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依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歌曲的歌词――“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对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大二公”等流行语更是记忆犹新。
如果给新中国60多年来的流行语做一个简单的划分,会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以1979年为界,在此以前,社会流行语一般与政治相联。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共产主义,充满了建设激情;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骆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都是当时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实反映。
当政治价值成为社会认可的本位价值后,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流行语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蔓延。最明显的表现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样的话成为人们那时的口头禅。
身为“60后”的骆峰将这一时期的流行语特征归纳为:一致的精神认同、口号式的统一的表述口径和整齐划一的话语格局。像强调社会的整体秩序和利益的“一切听从党召唤”“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调社会公平公正的“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调勤俭节约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词都体现了当时的主导价值观。
“持续不断的运动带来了政治词语的爆炸增加,让这一时期的社会流行语充斥着斗争性和反智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表示,这些词基本来自最高领导阶层的政令和宣传,它们被制作和传播的目的,就是要成为流行语,具有清楚鲜明的目的性和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性。另外,这些流行语语义鲜明、表达清晰,具有高度的语义透明性,直接指称那个特定时代的重要主题、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同时,从表达层面来看,没有也不可能有诙谐戏谑的色彩。这些都是后来的流行语所不具备的特点。
改革开放至今
社会转型迸发多元词汇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带来一场巨大的经济体制变革,更带来了人们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流行语开始变得丰富。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都会讲‘脱贫致富’这4个字。”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对于上世纪8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人们对致富重燃希望。“我的老家在江西农村,村里要是出个万元户,那整个村都会感到光荣。”在那个时期,“万元户”不仅成为了衡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更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幸福指数。
这一时期,语言系统中的热词开始集中反映社会各领域的新事物新观念。像经济领域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勤劳致富”“万元户”“下海”“市场经济”“下岗”,文化领域的“迪斯科”“摇滚”“春晚”“炒作”,教育领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学”“托福”,通讯领域的“大哥大”“BP机”“电脑”“软件”,金融领域的“炒股”“牛市”“熊市”等。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表示,这显示人们关于利益、财富等方面的观念开始变化,人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富有为荣,而且这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一些地方的流行语开始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上升为全国流行语。像北京流行语中的“大款儿”“大腕儿”“托儿”“没戏”,港台流行语中的“老公”“老婆”“打工”“炒鱿鱼”“哇噻”等词语广为流传。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发展让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在我开始接触网络聊天室时,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轻舞飞扬’或是‘痞子蔡’。但是现在,你看谁还用‘MM’‘恐龙’这些当年的流行词?”在“80后”小伙杜峰看来,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流行语的发端,“‘MM’‘88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