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壁舞蹈S形肢体符号研究
敦煌壁画舞蹈S形肢体符号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从舞蹈学的视角,尝试分析敦煌壁画舞蹈“S”形肢体符号、运动形态及形成动因,进而探讨“S”形舞蹈的空间制约性及敦煌壁画舞蹈语言的衍化与融合。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敦煌壁画;舞蹈;S;肢体符号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2-0032-03 一 敦煌壁画舞蹈之魂――“S”肢体符号 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场面形象直观,却不易解读,如:北魏第435窟、西魏第249窟天宫伎乐壁画(图版21、22)。两身天宫乐伎,上身裸露,虽然面部的颜色变黑,但整个身体呈现为一种“S”形曲线状态,臂膀两侧的飘带动势,衬出“S”形舞姿造型的简洁凝练。这种由质朴单纯的“s”形所构成的乐伎形象,概括力很强。肢体语言严守正面律,下肢变化单调,拱臀屈膝,既有神秘莫测的效果,又充满了舞蹈的韵律。 天宫伎乐是北凉、北魏、西魏等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主要乐舞形象,舞姿主要表现为头、肩、胯、手臂和手势向左或向右抻拉、扭曲和变形,实属人体的左“S”形或右“S”形体态,有关敦煌乐舞研究专家称其为半身舞蹈。北凉第272窟顶四坡、北魏第257、254、431、435窟、西魏第249、288窟等窟中都在四壁的上部画出一排天宫伎乐,其中的伎乐形象都有着鲜明的“S”形体态及异域乐舞特征。 北周第428窟中心柱北向龛三身天宫伎乐白鼻、白眼、白眉,头大面圆,戴花?N冠,上身裸露或著半身袈裟,或系裙披巾。天宫栏墙和拱门已不见踪影,但“S”形舞姿造型、体态、服饰均继承北魏遗风。他们分别奏横笛和曲项琵琶,乐舞姿态各异:有的拧身转合、有的回眸斜视、有的拱胯下沉,极富动态感(图版23)。 早期的洞窟四壁下端还绘制有很多药叉乐伎,与上部的天宫伎乐舞姿形成鲜明对比。药叉是佛国世界的守护神,来源于印度民间信仰的山林精灵,在敦煌壁画中多绘于山岳间,形象粗壮怪异,但却体现着“S”形的舞蹈动态。如第249窟南壁下部的药叉(图版24),左侧的一身弹琵琶药叉赤身穿短裤赤足,不作直立体态,呈半蹲状,动作夸张,右腿用力弯曲上盘。臀部夸张地向左侧扭曲,与倒向同一方向的颈部折叠吻合,双肩则顺势靠向左侧,与抱琵琶的臂肘弯形成倾斜式交叉抻拉,整体显示出男性Z形(S)的阳刚之美,从吹筚篥的一身药叉与他相视的神态中,能够感受得到一种酣畅的乐舞兴味。 以上所举各洞窟中“S”形舞姿,作为敦煌早期壁画的一种舞蹈固定形态,从北凉经北魏、西魏至北周,一直延续至隋代,此后,这种半身“S”形舞蹈天宫伎乐形式逐渐消失,被飞天乐伎和礼佛舞伎所代替。从隋唐到宋元飞天的各种飞翔姿态中,可以深切感受“S”形美感效果。它以独特的人体艺术形式,一直延续和发展着。 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S”形舞姿风韵,一方面从现存的各族民间舞中可找到它们的踪迹,敦煌舞蹈研究专家高金荣在甘肃武威、永登、天水和秦安一带采风时,曾搜集到民间舞《滚灯》和《腊花舞》,都有臀部扭动的“S”形体态,据传说起源于盛唐,是文人学士诗中经常吟咏的一种程式动作。另一方面从有关记载推知,敦煌壁画唐代舞蹈可能是当时寺院礼佛、娱佛舞蹈的反映。寺院礼佛、娱佛舞蹈表演最突出的是安国寺《四方菩萨蛮舞》(又作《菩萨蛮舞》),其舞装束颇似敦煌壁画伎乐天或菩萨象,她们“危发金冠,璎珞披体”,舞者数百,其优美舞姿“如佛降生”。这一时期的舞蹈形象有双臂高举过头,十指交叉,扭腰出胯、掖腿、吸腿的印度舞风;有弹指动眉、细腰挂鼓、边拍击边舞蹈,发带飞扬、急转如风的西域舞风;有娴静典雅、圆润流畅、舒缓婉转的中原传统舞风。 中唐112窟南壁东侧观无量寿经变中的反弹琵琶舞伎,发髻高耸,腰部纤细,臀部后翘,上半身夸张地前倾。富丽的珠宝等饰物衬托着女性丰腴肉感的“S”形曲线。一条丝制柔软的帛带,从肩上绕过手臂,卷曲成优美飘逸的“S”形曲线垂落于地面。她左手置于身后,反握一把从右肩一直斜伸到脑后的长颈梨形琵琶,右手作反弹状,在头部后上方呈现出一个奇特的反S形,与躯干正“S”形前后映照,相互呼应,好像在表演一段秀丽俊美的琵琶舞。从有关历史文献中,至今尚未发现唐代有边弹琵琶边舞蹈的舞蹈形式,这很可能是当时沙洲(敦煌)一带特有的舞蹈形式。这种独特而典型的“S”体态是我国古代最优美最有特色的“S”形舞蹈形象参照(图1)。 二 敦煌壁画舞蹈“S”形肢体符号的艺术特征 敦煌壁画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兹分条略述如下: 1.“S”形肢体符号形成的内在因素 由人体运动生理学研究得知,女性生理机能与男性相比较,有着很大的差异。女性的躯干呈“△”形,重心偏低,动作内敛。由此而导致运动发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课件.pptx VIP
- 6SR550 NXGPRO+ 中压变频器通讯手册A5E50226719J_NXGpro+ Communication Manual_Chinese.pdf VIP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课件.pptx VIP
- 2024年高中数学同步高分突破讲义(人教A版2019)1.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学生版+解析).docx VIP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务操作手册.pdf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韩琦《次韵答致政杜公以迁职惠诗》.docx VIP
- 军队文职思维导图:公共科目基础知识-非法.pdf VIP
- 冬季施工混凝土施工方案编制依据.docx VIP
- 儿童财商启蒙课课件.pptx
- 最新民宿劳务合同模板.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