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沈丘文狮舞溯源
沈丘文狮子舞溯源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舞狮在我国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由于各地民俗的不同,舞狮有南北之分,道具有大狮(两人舞)、小狮(单人舞)之别,种类有手摇狮、板凳狮、桌狮、地狮、布袋狮不等。表演中有跳跃、跌扑、腾转、踩球、登杆、攀顶等,突出威武热闹场面,以衬托节日的欢乐气氛。在豫东一带,人们把这种舞狮形式称作“武狮子”。而在河南省沈丘县县城回族中却流传着一种风格迥异的民间舞狮形式,表演时突出的是狮子的温驯神态,如狮子出山、走步、搔痒、舔磙、饮水、舔毛、抖毛、观景、吞绣球、生狮仔等,其情节极富生活化,故当地人把它称作“文狮子”。“文狮子”舞最早出现在元代,但究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隋唐以前的西域诸地。 一 沈丘回族舞“文狮”始于元代,是一位被蒙军征签到中原、名叫海鼻耳(al-Khabir)的波斯人编创并流传于世的。 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夏,蒙古军队西征花剌子模、钦察、康里之后,西亚东欧诸国在蒙军的攻势下相继沦陷。南宋绍定四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组织大军攻打金国都城汴京(即开封,金人称南京),并强征一批波斯人及中亚人加入蒙军,海鼻耳就是这次被蒙古人征签到中原的,他跟随一位北庭(畏吾尔)将领察罕乃蛮台来到了河南。次年四月,蒙军包围汴京。冬,金哀宗弃城,南逃蔡州(今汝南县城)固守。南宋端平元年、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蒙古国与南宋联合攻破蔡州,金朝覆灭。 灭金后,察罕乃蛮台留居沈丘鲷阳城(今安徽省临泉县鲷城镇),其孙察罕帖木儿在元末曾任汝宁府达鲁花赤、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职。其重孙扩廓帖木儿在元至正年间曾任左丞相,总天下兵,为元末朝廷重臣。而跟随乃蛮台的海鼻耳则留居距鲷阳城以北30公里的项城(今沈丘县槐店回族镇)传教,当地人多皈依伊斯兰教成为回民。 由于豫东一带是金末抵抗蒙军的最后战场,当时交战双方营寨林立,至今这一带70%的村镇,仍多冠以“营”、“寨”之名。元时,豫东人民并未因金国的覆灭而摆脱战乱。元政权对中原人实行严厉管制,每七户由一名鞑靼军士看管,做饭时只能用一把菜刀轮流使用,做完饭鞑靼兵将菜刀收回,用这种“器械”管制方式以防有人谋反。南宋宝六年、蒙古宪宗八年(1258年),忽必烈率军征伐南宋,兵至沙颍河项城渡口时,当地船夫拒绝摆渡,忽必烈欲杀之。海鼻耳站出来出言阻谏:“英雄何必以杀人得天下,你好比一只舟船,百姓好比这河中之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忽必烈醒悟,自此不再滥杀无辜。 海鼻耳为进一步感化元朝统治阶级减少暴政,多施仁政,就结合当地居民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舞龙灯的习俗,创编了一套“文狮”舞。狮喻元朝统治者,以表达人民对当权者一种善良的希冀,同时,也表达了中原人民对连年战乱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祥宁生活的渴望。据清光绪《槐坊厅志?艺文志》载:“狮为兽中之王,如怒吼一声,百兽震恐,不敢出山。雌狮闻之劝曰:不需这样,应和睦相处,仍不失尊威;雄狮点头,一改故态,远近之间,群皆赞拥。自此狮王位益尊,威益重。今教门人习尚舞狮由来于此。”这段记载,道出了海鼻耳当初创编“文狮子”的寓意。 二 狮子属“舶来品”,我国在汉代以前把狮子称作“狻猊 ”,汉代始称“师子”,后人给“师”加“犬”字旁为“狮”,属外来语,是古“帕可托”语和“古尔穆基”语的译音。《尔雅注疏》卷九《释兽》:“狻猊,如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出西域。”狮子产于西域,以波斯为多。唐开元十年十月,波斯国曾遣使献狮子。元代有穆斯林随朝贡狮子团晋京。明《宣宗宣德实录》中也有佐法儿(阿曼)、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口哲朗岛)等国使臣入中国进献狮子的记载。 艺术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狮子既然是西域所特有的动物,有关狮子所产生的文化艺术也就诞生于西域。《通典》卷一四六《乐典?坐立部伎》:“太平乐,亦谓五方师子舞。”《新唐书?回鹘传》记黠戛斯“戏有弄蛇、师子、马伎、绳伎”。《通典》卷一四二《乐二》是这样描述龟兹伎中的狮子舞:“举止轻飘,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跻脚弹指,摇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唐代诗人元稹《西凉伎》有“歌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师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句。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记述了舞狮的道具形式、表演动作,印证了舞狮这一艺术源出西域。作为波斯人的海鼻耳之所以创编“文狮”舞,是有其自身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 三 根植于中原回族中的民间舞狮艺术发展到明代,又融入了“独角虎”、“麒麟”舞,形成狮、虎、麒麟三兽舞。相传:独角虎源于独角羊,独角羊即古代传说中能辨曲直的异兽,是法制与公正的象征。麒麟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祥兽,其状如鹿,独角,身长鳞甲,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