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神道石马象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孝陵神道石马象研究

明孝陵神道石马形象研究   摘 要: 石马在陵寝神道中内涵丰富,并较早出现,其格局及风格面貌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应改变。明孝陵神道石马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件杰作,风格表现上强调对于汉唐审美的追求。其稚拙朴实浑厚的艺术风格受当时的文化思潮、统治需要及社会状态的影响,拙朴、浑然天成看似随意的线条,渲染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明孝陵神道石马样式的确立为后世树立典范,对后世神道石马的格局及风格演变影响重大。直至中国封建制度的消亡,但是其表现手法仍影响着当代雕塑领域。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明孝陵神道石马 风格表现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389-01   一、明孝陵神道石马与此前神道石马格局上的对比   马这一形象内涵丰富,《易.说卦》中提及“乾为马”。道教因以“乾马”指纯阳之气,象征国力,也象征争伐和人才。 马这一形象是符合统治者需求的,因此很早就用于祭祀、陪葬,在商周时期,地位稍高的贵族墓中,一般都会有车马随葬现象。车马随葬是一种等级制度的体现。等级越高,死后随葬的车马数(或车马器数量)越多,西汉时期,臣属墓前有石马出现,例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马。但是帝王墓前是否有还有待发现。霍去病墓前的石马处于陪侍状态,体例不甚完善,有一种随意的墓前装饰意味。自东汉光武帝墓前便放置象、马。明孝陵的石马在数量上不同于唐宋,乾陵第三组三出阙与外城城垣之间的神道两侧,鞍马共五对,每匹马前立有一名驭者。桥陵翼马,仪马和牵马人同乾陵,因此唐朝的神道格局还没有定例。宋陵比较统一, 仗马四、左右配有控马官八。自宋时出现后世的摆放雏形,此后宋明清皆列于神道,体例趋于完善。   明初二陵即?陵、皇陵参照宋陵形制,有控马人存在,数量上也一致,但是取消了上马石。明孝陵则采用两对石马, 一对为卧,一对为立,由棂星门入,所有石兽都是前为卧,后为立。去除唐宋时马身的装饰鞍勒,并去除牵马人。由此可见明初建造祖陵和皇陵时主要还是继承宋时的神道模式。明孝陵作出如此大的革新,反映出明初中国统一以后,所具有的博大坚实的气魄和朴素洗练的艺术特点。这一点,后来的明清帝陵石刻都难以企及。   二、明孝陵神道石马的艺术风格与此前的比较   墓前放置石马,最早见于西汉茂陵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像,属于纪念性雕塑,是对霍去病武功的褒扬。其墓前的石马形象与现实马的形象相对比,可以发现它们的形象差异较大,霍去病墓石雕马形象并不追求形似,而注重气魄雄大以深沉感人,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大巧若拙、浑然一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中的代表作为马踏匈奴,这件作品大气厚重,用了一块象形石,简易刻画,可见其上流转的线条,在应物象形中自然地表现,斧刻痕迹尽量减少,符合西汉早中期的文化思潮。唐朝陵墓陪葬有著名的三彩马,此外还有石马,唐初比较著名的有昭陵六骏,写实水平较高。马的结构与神态表达得更加传神。汉代的作品强调马臀部的弧线型,但那种弧线形是与一种装饰感、运动感连接在一起。六骏的造型,强调弧线感, 暗示着一种膨胀感和浑厚感,这也正是尚丰肥的唐代造型观念的前兆。为了营造陵墓肃穆端庄的气氛,乾陵石马强调静态的美,没有太多动态的表现,左右对称,造型上没有扭动,但是在这种沉稳中形体饱满而充满力量。乾陵翼马与之相类。宋代石马如宋太祖的永昌陵石马在风格上改变了唐时的丰肥厚重,而趋向于瘦劲矫健。比例准确,刀法洗练,更似真马。在中国花鸟画史上,正是工笔盛行的时候,因此造型的准确,可能与之有关。永昌陵石马以后,宋陵石马更趋于瘦健,可能跟宋人审美趋向有关。明初二陵即祖陵、皇陵虽然在格局上继承了北宋的制度,但是在艺术表现上更趋于浑厚,与北宋有所差别。   明孝陵神道石马采用整块石料用圆雕的技法雕刻而成,造型线条简练流畅,气势浑厚,在细致刻画中不失生动,控马人的取消,仿佛给了石马莫大自由。每个石马嘴角含笑,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同时头颅微低,表现得很谦逊。马鬃样式性地往两边分开,一丝不苟,出现微妙的S形曲线造型,马尾粗厚,长度即地,很难看到锋利得刀痕,都打磨得很圆滑,马体全身圆厚,马腿较短,它不同于北宋时的写实,关节处的写实已消失,代之的是意象性处理。在写意风格的道路中呈现出雄浑拙朴、自然大气的艺术特点,使用稚拙的曲线进行艺术表现,有一种沉稳的气势。经过打磨和岁月的侵蚀,石刻显得更加浑厚。明孝陵石马的造型、风格和汉代的相似,从其塑造手法来看,头、颈、躯干、四肢都被归纳为圆柱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雕刻。比较看来,霍去病墓前石马与之审美情趣接近。虽然明孝陵的石马看上去轻松自然,但是无论卧立,都几乎没有其他的动态,左右对称,造型上没有扭动,与唐时很相似。而霍去病墓前的石马的动态情节显得更具表现力。   三、明孝陵神道石马的文化内涵及对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