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一节课到一套读本
从一节课,到一套读本 作者简介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刘发建,笔名落地麦。湖南炎陵人。中学高级教师,湘浙名师。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课程研究,先后在《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亲近鲁迅》等教学专著,以“播撒鲁迅种子,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100余场次。 2015年4月14日上午,在杭州市“以课程建设促进有效教学”主题研讨会上,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一线代表,向全市300余位语文同仁介绍了“我们的名家经典阅读周”课程,引起热烈反响。 所谓“名家经典阅读周”,就是一周所有语文课,以及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全部用来阅读同一位名家的作品。这样被经典浸泡一周的孩子,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我们先后完成了“鲁迅周”“萧红周”“老舍周”等15个名家经典阅读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一致欢迎。 说到我们的“名家经典阅读周”的起源,要从2005年的一节课说起…… 十年前的一节课 大约受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个节目的影响,2005年前后的名师观摩课,都流行“感动型课堂”,把语文课上成催泪课,一时成了大家的共识。于是,周烨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下简称《伯父》)就成了名师上课的首选文本。 这一年,我前前后后大约听了七八位名师执教课文《伯父》。几乎每一位名师都抓住“鲁迅半跪着给车夫擦药”这个细节追问: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半跪着给一个无名的车夫擦药,这一“跪”,跪出了什么精神?接着,让孩子们为鲁迅写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七八节课听下来,感觉老师都很用心,但孩子们似乎没有多少感动,大部分孩子是无动于衷,极个别优秀孩子说出来的,也无非是“鲁迅伟大、鲁迅关心劳动人民”之类无关痛痒的话。也许是“被感动”多了,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老师如此用情、用心、用力,孩子却如此不买账呢? 我预感到这种教学存在问题,但一时也说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2005年9月,我调到绍兴县柯桥小学工作。开学不久,在参加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时,我再次听到我校的一位青年教师教学课文《伯父》。这位青年教师也同样采用了给鲁迅写颁奖词。随后评课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思考:鲁迅为什么这样不可亲近呢?鲁迅作为一个学医出身的人,在家门口看见一个可怜的车夫受伤倒地,跪下来给他搽药,这不是一个正常人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吗?“半跪着”这个动作,跟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身份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 听了我的发言,大家似乎觉得也有点道理。于是就有人怂恿说:刘老师,要不这篇课文,你再来给我们上一次? 我是经不起怂恿的人。其实,话说到这份上,作为一个男人,是没有退路了。只好假装有点难为情地满口答应下来。 为了验证自己的感觉,我利用一个下雨天的体育课(那时我还兼任一年级体育课),把《伯父》全文作为一个故事讲给一年级的孩子听。之后,我问孩子们感觉这个伯父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纷纷说,伯父幽默风趣,很搞笑,很好玩,还有的说和蔼可亲。 这对我触动很大,一年级的孩子仅仅听了一遍,就感觉到鲁迅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为什么到了六年级,我们的老师引导来引导去,孩子们还感受不到?迅的可爱与可亲呢? 随后,我反复细读课文。发现“鲁迅”作为伟大文学家的笔名,在文中仅仅出现了2次,加上题目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不过3次而已。而“伯父”在文中前后出现了32次。我恍然大悟,这是1945年鲁迅逝世9周年之际,侄女周烨怀念伯父的文章。文章表达的是侄女对伯父的深深怀念,文字中流淌的是浓浓亲情,而不是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导师的追忆和歌颂。 “儿童视角”,是打开文本的密码。在周烨面前,或者说在孩子面前,鲁迅首先是伯父,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伯父;第二步,再谈鲁迅是“不一样的伯父”;最后,鲁迅是“永远的伯父”。有了这样的思路,上课就有信心了。 遗憾的是,我备好了课,专心等大家来邀请我上课时,大家却忙得早把这件事给忘了。 我不甘心。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在自己班级,完成了我的《伯父》课文教学。随后,我把教学实录发到人教论坛,引发热议。周一贯、徐冬梅、张祖庆、张学青、武凤霞等一大批名师专家对《伯父》一课的探索做了深刻解读。2006年《人民教育》第19期和第21期,围绕《伯父》教学实录,就“让学生亲近鲜活的伟人”和“教育,如何保持一份儿童视角”两个话题做了深度讨论,《伯父》一课,被誉为“儿童亲近鲁迅世界的一次成功突破”。 如今,10年过去了,课文《伯父》教学依然历历在目,对儿童的敏感,对敏感的执着,成就了影响我一生语文教学的一节课。没有任何刻意安排,没有任何特殊的目标,就是听从内心的声音――相信孩子。 一本教学专著 课文《伯父》的成功教学,为我推开了“鲁迅启蒙教育之门”。 2006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