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宁寺迁移程修缮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惠宁寺迁移程修缮特点

惠宁寺迁移工程修缮特点   【关键词】辽宁北票;惠宁寺;建筑布局;建筑做法;修缮特点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摘要】位于辽宁省北票市东南15公里的惠宁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年,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因修建水库进行了整体迁移保护。本文结合迁移工程,介绍了惠宁寺的地理民俗、历史渊源、建筑布局、形式及做法特点,谈了在此次迁移修缮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惠宁寺是辽宁省的一座时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建筑的重要历史实物。作为土默特旗的主要寺院,它凝聚着藏、蒙、汉各民族的建筑精华和聪明才智,例证了本地区古代建筑的变迁与发展,对研究当时的建筑特点和民族风格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实物资料。1999年,因修建白石水库,文物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始对惠宁寺采取整体迁移的保护措施,并在迁移过程中进行修缮。历时数年的惠宁寺搬迁修缮工程于2005年春季进行了整体验收,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一、惠宁寺的地理环境与民俗风情      惠宁寺位于辽宁省北票市东南15公里的下府蒙古族自治乡。寺庙坐北朝南,背靠端木塔杜山,南临大凌河,西为凉水河,东边是牦牛河,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风水宝地,从农业上和军事上讲也十分重要。据民间传说,从建庙至今,不论多大的洪水从来没有进入过庙门,这也和地理位置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这是一个选址的成功范例。   惠宁寺的建立使这片沃土形成了丰富的民间风俗,并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欢乐和富裕。由于庙宇名声远播,一年中各种佛事活动非常多,如农历五月二十、九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均为送鬼节法会;四月十五是祭释迦牟尼佛祖纪念日,也是最盛大的佛事活动;五月十三是单刀会,六月二十四是双刀会,统称为老爷庙会;正月十五转庙日是该寺的法会,乐队及喇嘛们奉寺内的佛像绕围墙一周,回到出发地大殿后,由喇嘛奏乐诵经,然后将车上的佛像请下来送回大殿原位。除了一些祭祀活动外,还有唱大戏等各种活动,因此逛庙会的人很多。十月二十五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寿纪念日,全寺喇嘛办三天法会,各地僧侣都云集于此,与该寺喇嘛一起诵经,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拜佛烧香的善男信女也非常之多。当时惠宁寺是本地区的名寺,其喇嘛知名者3000,无名者多如牛毛,这也反映了当时信仰宗教的风气和这一区域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状况。   由于庙会多,且年年如此,使这里的香客相对比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本地区农业生产和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特色小吃业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生活上的富裕,也给几百年来庙宇扩建修缮的募捐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座古老的建筑能比较完整地保存至今,和当地人民对它的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百姓因此庙而受益,此庙也因百姓的保护而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二、惠宁寺的形成与建筑价值      自清朝入关后,由于各民族在习俗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加之正处在战争的动荡年代,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和稳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从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兴黄教、奖僧侣”就是其笼络和统治蒙古人民的一种手段。      根据惠宁寺内现存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 蒙文碑和有关史料的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阿勒塔汗三世孙鄂木布、楚王虎尔兄弟二人从呼和浩特的土默特旗首次来到巴颜和硕(现在的北票市下府村),在对地形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后,在这块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下来,并建造了东土默特王府,开始了世代相袭的生产生活和繁衍生息。 按照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不论在什么地方定居下来,首先要建造庙宇,塑造金身佛像,以供定居下来的本族民众拜佛瞻仰,从事宗教活动。因此,鄂木布、楚王虎尔兄弟二人在自己的居住地附近选址修建了一座琉璃顶庙宇,内中供奉释迦牟尼和宗喀巴等佛像。   到鄂木布、楚王虎尔的第四代重孙哈木嘎、巴雅斯古朗图时,为了奉行清政府“兴黄教、奖僧侣”的旨意,开始模仿北京雍和宫的建筑风格大规模兴建庙宇,并对原有的建筑进行扩建改建。据碑文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修建了四方殿(藏经阁),并在东、西两侧殿内塑造了佛像。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弘扬佛教,从各地招收了大量喇嘛,又建造了用于集会诵经的三层楼阁81间的大殿,两侧各建侧殿三间,并建二进门三间,各个殿内也塑造了佛像。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钦定此寺庙名为“惠宁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殿内请进了三世佛、如来、天母等佛像,四方殿内供奉三世佛、千手千眼佛和菩萨,东侧殿供奉药王佛、菩萨等,还有甘珠经、奠珠经,西侧殿供奉天母佛等。二进门内为四大天王。东南角为钟楼,西南角有鼓楼,大殿二进门前修有三进门。为了方便宣讲佛经,又特意修建了讲经亭,同时建起了围墙。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贝子萨波丹端奴日布又对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