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王墓及陪葬墓出土玉器研究.docVIP

中山国王墓及陪葬墓出土玉器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山国王墓及陪葬墓出土玉器研究

中山国王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玉器研究   【关键词】战国中山国;■墓;陪葬墓;出土玉器;工艺风格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摘要】■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山国玉器的基本风貌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笔者认为,不同的埋藏位置及环境造成了出土玉器不同的品类和现状,本文按出土位置的不同,分别对■墓椁室、西库和陪葬墓所出玉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就中山国玉器的特点及工艺风格做了简单论述。      中山王■墓是目前发掘的战国中山国墓葬中最大的一座,虽早年已被盗扰,但仍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特别是遗存的玉器,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山国玉器的基本风貌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1996年出版的发掘报告《■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对出土玉器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整理,但笔者认为,不同的埋藏位置及环境造成了出土玉器不同的品类和现状,因此本文按出土位置的不同,分别对■墓椁室、西库和陪葬墓所出玉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就中山国玉器的特点及工艺风格做了简单论述。   一、 椁室出土玉器   据发掘报告可知,中山王■墓的结构布局平面呈中字形,内部为一室三库,南北有墓道,中央为椁室,周边分设东库、西库和东北库。椁室曾两次被盗,顶部和北面都留有盗洞,且曾被盗墓者烧毁,遗存的玉器已经散乱,有的发现于椁室,有的则出土于北盗洞内,总计约290件。主要有残璧1件,各式玉环34件,龙凤形佩饰9件,璜6件,管珠类5件,剑首1件,小兽17件,镶嵌玉片 217件。   所出的玉璧虽残,但质地较好,璧面雕琢三组环带状纹饰,内圈(近好的部位)与外缘浅浮雕谷纹,中部即两环带纹之间透雕一组造型一致并作连续排列的蟠螭形象。螭首呈桃形,圆圈眼,猫耳,身体较小,尾上卷,脊背饰有阴线,同时还雕琢出短粗的四肢。这一造型可以说是上承商周时期蛇状的蟠虺纹,下启汉代猛兽类形象的蟠螭纹的关键环节,也是螭纹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至于佩饰用玉,根据战国时期盛行组佩的习尚,中山王■身上应佩挂有大量精美的玉佩饰,但由于椁室盗扰严重,很可能大量珍宝早已被掠走。出土的佩饰用玉中,除了一些常见的龙形佩、管珠、玉璜外,最精美者是一件出廓透雕双凤纹环(GSH∶65),长7.5厘米,宽3.8厘米,其中心为一好肉若一的谷纹环,上部中央似有一嵌铜穿孔,环左右分别透雕出体态有力、线条优美的凤鸟形象(图一)。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无论好肉若一或是好倍肉的器物上都有墨书“环”字的情况,发掘者把这件玉器归入了环类,笔者十分认同,在此也将其归入环类器物。除此之外,椁室出土的玉环大多为圆形,并以阴刻或去地隐起的技法琢有谷纹、云纹等装饰,其质地较好,雕琢也十分精细。   不过,椁室出土的玉环中,有的还穿附在一铜扣吊上(GSH∶158),有的孔中嵌有鎏金铜鼻(GSH∶161),还有的则用一银鼻连接在一块长方形玉片上(GSH∶125-1.1)。这些玉环当不属于佩饰,或为棺及某些箱、盒器物上的装饰物,或为实用物。   引人注目的还有圆雕小兽,报告中称为“蛙形小兽”,总计17件。标本GSH∶106-1~17,长约2厘米,高1.2厘米,玉质优良,有白、黑和黑白相杂等色。小兽作昂首伏卧状,头部五官刻划精细,尾紧贴于臀部,顶端上卷,通体圆雕而成,无穿孔,用途不甚明了。   殓尸玉与嵌饰玉出土数量较多,均为单面抛光或单面雕琢纹饰。由于椁室盗扰严重,这部分玉器原位置不清,再加上是少量幸存者,难以了解中山国殓尸用玉的整体面貌。特别是一部分嵌饰玉已经失去原来的附着物,不知是镶在棺上、枕上还是丝帛上。尽管如此,依然可看出中山国人的丧葬用玉已基本完备。   从出土资料来看,殓尸玉除了眼盖(新月形)、鼻塞(柱形)、口■(蝉)外,还发现了手指盖。手指盖为长指甲形,上端弧圆,下端平齐,从拇指盖至小指盖由大渐小依次排列,唯缺食指盖,不知是已遗失,还是葬俗原本如此,有待考证。   嵌饰玉片式样较多,薄厚不一,有长方形、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纹有龙纹、虎纹、兽面纹、螭纹、花卉纹等。其中用双勾阴线琢饰变形龙纹的小型玉片(GSH∶119),体薄且有穿孔,与河南黄君孟夫妇墓(《考古》1984年4期)出土的玉片相似,应是选用春秋旧器改制而成的殓尸玉,即战国丧葬时普遍使用的“玉鳞施”。而其它形式的玉片大多通体无孔,但图纹别致,很有特色。如长方形玉片上的龙虎纹(GSH∶83、GSH∶84),多作一首双身状,一般头部较大,躯体健壮,在简练的造型中透雕出一种强劲的动感和神灵之气。这种较为独特的图纹艺术与该墓青铜器中的双翼神兽交相辉映,体现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色。圆形玉片的装饰相对来说则显得规矩和图案化,主要有花形和螭纹两种。花形圆片7件,如标本GSH∶99,背面平,光素无纹,正面微凸,周边分别用阴线琢有宽大的花瓣纹(图二)。一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