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只要还存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味书屋只要还存在

三味书屋只要它还存在   李世强、刘元生夫妇,是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三味书屋”的创始人和经营者。这家位于长安街的书店成立于1988年,是最早实现开架售书的书店之一,也是最早做作家签售、小型音乐会、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书店,由此成为了构建文化界公共空间的先驱者。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如今两位老人已年近八旬,坚持了近三十年,保持住了书店的精气神儿。   1   无论是看得见的东西,还是看不见的东西,都无法阻止他们开一家书店。   有一些微小的事件在他们心里促成了这样的决定。小个子范用成为三联总编前常到各个书店里去蹭书看,最后总能得到店主人给的凳子;在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里,如果不是那么腼腆而不好意思开口的话,你可以得到店员的帮助从南方寻找药材;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在唯一的书店――新华书店里,鼓起勇气打断柜台后售货员的闲聊,在遭受到尖利的呵斥和冷漠的白眼之后,战战兢兢地获得了一本书,那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伟人的著作中的一本;小孩子在地摊上常常偷偷摸摸地买到印着女人大腿的垃圾书……   老刘和老李就自卑地想,自己有那么一个书店,能够给那些认真的人们凳子坐,给他们从南方带回草药,给他们看更多的书,该是怎样一件神圣的事情。前半生的一大部分都在个人命运的漩涡中没了顶,后半生总得做一些值得的事情。你没有办法去了解别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不管怎样,开一家书店的想法总是唯一还能保留的本性。其他的一切也许都可以量化,唯独它难以衡量。   教英语的老刘就从学校辞了职,在木材公司小工厂工作的老李停止领取每月四十块钱的工资,放弃了国营单位职工这个用来保护自己的“资本”,还是有一点恍惚。   所以书店根本不是一个下海经商的权宜之计。变卖了那一点可怜的家产,再加上少少的积蓄,离一家书店开张需要的资金还有巨大的距离。为了十几万块钱,他们几乎快把周边朋友的积蓄都掏了个空。作家陈明、丁玲夫妇瞒着子女给了三千多,知名作家肖军、周润富给了几千元也就囊中羞涩了,提供帮助的人还有博物馆的姚西佩,佛教协会的周绍良,总政的如奇翔,中国建筑杂志社的范芝荣,还有周健强、冯向雄等等,朋友有限,再通过朋友掏朋友的兜。对一辈子没有借过上百块钱的老李来说,十几万是个天文数字。   谁都知道开书店几乎是不赚钱的生意。他们总认为自己是自信的人。那是一种生存下去本能的自信。家产没有了,修车代课总可以活下去,如果养不活自己那就是社会的废人,没有生存的权利。至于你怎么看待十多万的托付呢?有一批人肩上总有责任感,不管历史经受多大的挫折,文化的根始终由精英在传递,由知识分子在传承。   2   尽管在1986年很难找到一处合适的可供卖书的私房,私人开店已经得到了允许。   老刘和老李满城跑看房子,为十几万找到一个好的归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后的结果是长安街边,临近西单的一处房产。它原来属于一个大家庭,后来充公,东西两处厢房分给了私人居住,坐南朝北的正房变成街道缝纫厂。落实政策后缝纫厂还给原来的主人,两处厢房则在十六年后变成了公共绿地。   老李决定购买的正房,实际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一个创痕密布的砖木结构的废墟。它静静地等待这命运的升腾,轻轻地呼吸,把自己的生命力隐藏在厚重的灰尘之下。   “你确定已经考虑好要买下这堆破砖乱瓦吗?”   “要开一家书店,为什么呢?”   “可是,为什么呢?”   装修是一段愉快而激动人心的回忆。房款花去了所有的借款,只能自己动手。做过一些木匠活的老李,也没把砌砖看得有多难。改造需要尽量简单地进行,墙壁的砖都酥了,懂得的人说,如果不想房子倒掉的话,不能在墙上开门,没人敢接这个活儿。除了在雍和宫里工作的崔忠汉,五十多岁的热心山东大汉偶然来到这里,抡起大捶说,“别听他们的,瞧我的”。三锤两锤在墙打出一个洞。众人蜂拥而上拆出两个门洞。   花窗被特意保留下来,木头支柱被精细地漆成了鲜红色,墙则是优雅的铅灰,东墙上的牌匾则用毛笔写了四个大字“三味书屋”。   书陆陆续续从各处运来。   先是《第三次浪潮》《大趋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社科类的书占了大部分。再有一套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和《西游记》,接下来又来了一套汉译名著,以及许多外国文学作品,《根》《飘》《汤姆叔叔的小屋》《百年孤独》等,也有新版《鲁迅全集》。即使没有经过历史的甄选,总还有一些时下流行作家的作品可以登堂,于是就有了王蒙的《组织部里的年轻人》,刘心武的《班主任》,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喜欢诗歌的还可以找到北岛的《回答》,顾城的《黑眼睛》,舒婷的《致橡树》……   那时离“读图时代”还相距甚遥,文字仍然是高贵而纯粹的,书也大多简单而朴拙。   但老屋的确变成了一家书店。   3   1988年5月的一天书店开业,店里来了吴祖光、楼适宜、梅子、王子野、海荫……3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