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太神略论
汉代太一神略论 摘要:“太一”是先秦已有的祭祀神,在汉武帝时期太一神的地位得到提升,被奉为最尊神,分析其原因有三:1、大一统的政治需要;2、统治者追求长生的目的;3、方士的鼓吹及楚民族的文化心理影响。同时在研究汉代太一神祭祀的兴衰中发现,汉代没有一个系统的神学理论指导汉代的宗教活动。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太一;祭祀;大一统 中图分类号:B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9)04-0101-06 “太一”神是先秦已有的祭祀之神,在对两汉祭祀情况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汉武帝时期太一神的神格得到提升,被奉为最尊神。本文试图通过“太一”意义的溯源、先秦与汉代的神格演变、汉代对太一的祭祀等情况的考察,来揭示“太一”在汉代的发展演变及其被奉为最尊神的原因。 一、先秦太一神溯源及其神格 (一)太一意义溯源 “太一”是汉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神,关于“太一”一词的最初的原始意义学术界有三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太一”起源于道家思想,是一个哲学概念,如黄康斌、贺江凤在《“太一”源流考――兼论〈太一生水〉中“太一”之涵义》一文认为“太一”源于道家思想 ,曹胜高先生的《“太一”考》也认为“太一”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一观点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另外如丁四新先生认为“太一”源于上古宗教,萧兵先生在其《“太一生水”的神话学研究》中认为“太一”是“岁星兼日神”,赵东栓在其《〈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图式及其文化哲学阐释》中认为“太一”最初诞生在原始宗教的崇拜之中。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太一”起源于星名,庞朴先生在《“太一生水”说》中认为作为星星和神名的“太一”是取其至高无上,天上第一的意思,早于哲学“太一”。考察先秦典籍,我认为“太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太一”具有以下几个意义: 1.道家思想的太一 首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对其最早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楚简《太一生水》出自荆门市沙洋县郭店一号楚墓,同时出土的还有楚简《老子》、楚简《儒书》等,李学勤先生认为一号墓的下葬年代“不会晚于公元前300年,作为公元前4世纪末的墓是妥当的。竹简的制作抄写时间,自然还会更早些,至于简文的著作年代,可能就还要早了。” 郭沂先生也认为:“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晚,不迟于公元前300年,其随葬书籍的抄写时间自应再早一些,至于著作年代那就更前了。就儒家来说,这是孔门七十弟子及其再传的时期,位于孔孟之间;就道家来说,相当于老子后学弟子的时期,位于老庄之间。” 《太一生水》篇当是最早记载“太一”的文献。 《太一生水》一篇的主旨是讲宇宙创生。该组竹简一共14枚,1-8简文如下: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辅也,是以成??热。??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者,??热之所生也。??热者。四时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而或□□□□万物母。一缺一盈,以纪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 可见在这里“太一”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源,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天地生于“太一”;天地摩荡,生出“神明”。李零认为:“‘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是说通过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太一把自己当作万物的源泉。‘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是说通过寒热湿燥的盈亏消长,太一把自己当作万物的秩序。” 《文子》中也有记录:“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论,聪明照于日月,精神通于万物,动静调于阴阳,喜怒和于四时。”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妙,各处其宅,守之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合于天。” 可见“太一”在这里是“道”的意思,是事物的变化规律,一国之君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应懂得并会运用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 道家的“太一”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吕氏春秋#8226;大乐》篇说:“音乐……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这就是说,“太一”就是“道”,是宇宙阴阳变化的一种规律。《荀子#8226;礼论》篇云:“贵本谓之文,亲用谓之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夫是之谓大隆。” 《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王弼注云:“有,必始于无,故大极生两仪也。大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极,况之大极者也。” 《吕氏春秋#8226;大乐》篇谓“太一生两仪”,由此可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