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浙江文综高考卷第13题探析.docVIP

2014浙江文综高考卷第13题探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浙江文综高考卷第13题探析

2014年浙江文综高考卷第13题探析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二高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第13题,讨论China一词的对音问题。该题涉及到China一词的词源,也涉及到外来词的对音问题,有必要探究、澄清。   一、关于支那的对音是“秦”   20世纪初,法国学者鲍狄埃等人提出,支那之名起于梵语,而梵语中的支那是因为中国古代秦朝而得名,所以称中国为“秦”,这种说法后来得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支持。   伯希和认为:欧洲人所称的支那(Chine)与古代印度人所称的“支那”属同一名称,而古代印度人所称的“支那”是指秦朝(公元前221―206年),而非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前770―前476年)。支那是“秦”的音译[1]。   由于伯希和是西方声名显赫的汉学家,所以在他之后,“支那”之名起于秦,已经成为相当有影响的一种学说。   中国著名的中外交通史家张星?R先生也支持这种看法。20世纪30年代,他进一步考证说,支那所对音的“秦”不仅仅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还应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时代的秦国。此后,“支那”一名是“秦”国之对音观点在中国流行起来[2]。   实际上,支那或支尼被当作秦的音译,自古有之。早期佛经译本,如汉代《德护长者经》曾直译作“脂那”,但东汉时译的《大方广大庄严经》的译者却已将“支那”译成“秦”。“支那”又可译作“汉”。六朝时佛典译者又将它译成“晋”或“隋”。总之,“支那”是代表一定历史年代的中国。   公元80―89年间希腊佚名船长完成的《厄立特里海环航记》称,赛里斯国“有一座很大的内陆城市叫做“支那”。那里的棉花、丝线通过恒河而运至利穆利。”公元150年,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所作《地理志》,同时有支那及赛里斯两名[3]。因此,在公元前后,希腊人对中国的称呼有二:一个来自海路,称中国为“支那”;一个来自陆路,称中国人为“赛里斯”。希腊海员称中国为“支那”,很有可能是从波斯人、粟特人或印度人那儿学去的。   2000年,刘镇清从词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英语中 China 一词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名“秦”,而非秦朝 (公元前221―前206年) 的“秦”。他认为,“秦”字首先进入波斯语成为 Chin,再经波斯语进入梵语成为 Cina,最后经梵语进入英语成为China[4]。   古代波斯文对中国的称呼还有Cin,这些称呼都与粟特语中的Cyn相近。“支尼”这个名字大约是从东伊朗语中传去[5]。由于我们无法找到粟特语中的Cyn(支尼)与匈奴语中的“秦”在语音勘同上的一致性,所以,我们也无法推定支那的对音就是“秦”。   与波斯人一样,印度人最早也称中国为“支那(Cina)。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提到支那。两大史诗形成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有确实年代可考的是《政事论》,《政事论》中有“支那丝卷”(Cinapatta)一词。Patta意为“丝卷”。丝绸束成卷,应当是方便运输。这说明在印度人那里,“支那”一名是与丝绢的运输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重要的事实,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波斯人最早知道的“支尼”,也是和丝绢的输入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沈福伟先生考证,支那、支尼应是与丝绸相关的某个汉字的对音。商周以来的丝织品,以文绮最为普遍和精致。因此,西亚和印度最初接触的中国丝织品当是绮。他们所知道的中国就是产绮之国的“绮国”。因此,支那应是“绮”之对音[6]。笔者以为沈说较为可信。   至于16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China一词的含义,与古代的“支那”、 支尼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黄河清曾撰文考证,China一词并非来自china(瓷器),而是先有China之国名,而后才有以国名来指称那些出口到西方的奇特的中国瓷器[7]。   周领顺从发音上考证“瓷(器)”与china,china与“秦”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之间在语音上是相互关联的,china既可以是“瓷”的音译,也可以是“秦”的音译,至于该词在传入西方的年代上孰先孰后,要靠新发掘的史料待释了[8]。   二、关于外来词的对音   韩儒林先生曾告诫我们,在对外来语译名进行审音勘同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学知识,懂得汉字的古代读音;②必须掌握相关民族的语言,懂得该语言的语言规律;③必须掌握不同时代的翻译规则,以及各民族语言之间互译的规律。例如,各个时代的汉文史籍中,用什么汉字译写其他民族语言的语音,都有一定的规律,这是与当时汉字的读音以及境外民族的语言相适应的[9]。   韩先生对外来词对音的考辨方法,已被学界视为较为科学的方法,国内学者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我们在考察China一词的汉字对音时,必须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对“秦”字、“瓷”字的读音;然后,掌握境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