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兰辞及木兰现象
木兰辞及花木兰现象 摘 要:小品《花木兰从军》引发争议。因为《木兰辞》许多地方语焉不详,关于木兰的生卒年、故里,其人其事存在很大争议,从而形成了有趣的花木兰现象。《木兰辞》是文学作品,但它塑造的花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不论花木兰其人其事存在何种争论,“她”的影响和价值早已得到人民群众的公认。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木兰辞》;花木兰现象;文学作品;影响和价值 最近,演员贾玲的小品《花木兰从军》将巾帼英雄花木兰,演绎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彻底颠覆了传统认识中关于花木兰聪慧孝顺、刚毅勇敢、能文能武的英雄形象,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自称“木兰故里”河南虞城的“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黄陂木兰文化研究会都公开表示对颠覆女英雄形象行为的不满,认为“民族英雄不容诋毁”。[1]对此,附和者与反对者均有之。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上的花木兰现象呢? 一、有趣的花木兰现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2]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北方民歌《木兰辞》(又名《木兰诗》 《木兰词》),它讲述了一位英勇的北方女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这个女子就是花木兰,她的故事在后世影响深远。《木兰辞》一直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传诵。多年来,花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从而影响到美国乃至全世界。“木兰从军”的故事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 但是,由于《木兰辞》在许多地方语焉不详,所以,关于木兰的生卒年和故里乃至其人其事存在很大争议,至今依然?]有定论;就连《木兰辞》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所写,也是众说纷纭,从而形成了有趣的花木兰现象。 二、花木兰是怎么姓“花”的? 关于花木兰的姓氏有不同的说法。《木兰辞》只说到她的名字而没有说她的姓氏。后来的人有的说她姓朱,有的说她复姓木兰,有的说她姓宋。晋宋之际的学者何承天在《姓苑》一书中认为花木兰姓木,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 但更多的记载却说她姓魏。河北完县木兰庙中的石碑记载:“神姓魏,字木兰。”此碑立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四月四日,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花木兰事迹的碑刻。明人朱国帧《涌幢小品》、清代《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 《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等文献资料也都附和了花木兰姓魏之说。此外,《亳州志》 《归德府志》 《完县志》 《江南通志》 《凤阳府志》 《颍州府志》 《保定府志》等史料都异口同声地持这一说法。 如果说这些记载都出于野史笔记或方志、碑文,可信程度并不很高的话,那么《大清一统志》这样的史料应该是很严肃的了,在其卷一百二十九中也有“木兰,魏氏女”的记载。[3]如此看来,花木兰的真实姓名应该是魏木兰。 那么,为什么人们又习惯以花木兰作为这位女英雄的称呼?“花”字又从何而来呢? 据清代刘?哪辍度?十二兰室诗钞》载:元朝末年,有人在定州(今属河北)城东一里处为花木兰建了祠碑,该碑文说木兰姓魏,名木栾,“栾”“兰”音近,渐渐地就讹为“木兰”了。还有资料说木兰的乳名叫做花孤,她又是美如鲜花的女子,把乳名和正式名字合为一处,故俗称为花木兰了。这种说法十分牵强,只能认为是猜测、推想,不足为据。 花木兰这个名字之所以成为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称呼,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明代著名戏剧家徐渭(字文长)在《四声猿》中一口咬定木兰姓花。[4]徐渭名气很大,明清时代戏曲兴盛,《四声猿》的影响又很大,花木兰这个称呼于是便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甚至还敷衍出了木兰的阿爷叫花弧,红妆的阿姊叫花木莲,磨刀的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三、花木兰的籍贯究竟是哪里? 安徽亳州、山东任城、陕西延安、湖北黄陂、河北魏郡、河南商丘等,都称本地为“木兰故里”,但是能经得起查考的却不多。 如果依照大多数的说法和权威资料的认定,花木兰应为安徽亳州人。《亳州志》说花木兰是“亳州东魏村人”,并有“孝烈祠久在东关外”。[5]东魏村的后面至今尚有一个很大的孤堆,当地人叫它“魏孤堆”,说是花木兰的坟墓。河北完县的方志中,也说木兰是亳州人。如姚奎《木兰歌》引文写道:“又考杂记,孝女,亳州人”;明代完县知县何出光《木兰祠赛神曲》引文也说:“将军亳州人,魏氏女”;明代的朱国帧也认为花木兰是亳州人。《大清一统志》关于花木兰籍贯的记载与《亳州志》相同,称她是“谯郡城东魏村人”。 但是,如果不仅依资料而且据实地考查,则《归德府志》说花木兰是河南商丘的虞城县人的记载似乎更确切些。清代诗人刘?哪辍度?十二兰室诗钞》说,花木兰若为亳州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