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蒋兆和笔下人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蒋兆和笔下人物

浅谈蒋兆和笔下人物   摘 要:蒋兆和的写意人物画在从古典人物画转换到现代人物画过程中,把中西方的绘画因素结合起来,合理地运用西方科学的造型素描,结合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和技法,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是我国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他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创造了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和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直接培养或影响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人物画家。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现实主义   蒋兆和笔下的人物与他的个人经历和师承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古典人物画转换到现代的人物画,把中西方的科学的绘画因素结合起来,并把他亲眼所见的东西经过艺术的思维,用心与笔刻画于纸上,大胆反映现实。20世纪人物画有两个最不可忽视的人,一是徐悲鸿,另一个就是蒋兆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徐悲鸿先开了路,然后由蒋兆和走下去的,他把现代人物画推向了一个层面。   一、蒋兆和的苦难人生   蒋兆和,男,原名万绥,1904年生于四川泸州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3岁时改名为兆和。其父蒋茂江(字江泊)是清末秀才,虽书画诗文为当地所敬重,却因家无余荫只能以教蒙馆为生,生活自是困苦。他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时科举已废,新学已兴,然而只能在父母执教的蒙馆里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在那个能书擅画的家庭环境里,他爱上了丹青,临起了古代人物、山水、花鸟。   1920年,不幸的事发生在他的家里,母逝父病,家境再次败落,生存的需要使得16岁的他开始沿长江东下,流浪到上海,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正当他开始懂得什么是人生的时候,四处漂泊、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遭遇,使他对下层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命运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在他开始眺望艺术大海,在求知欲最迫切的年纪,他知道了任伯年、吴昌硕等富有创造意义的海派艺术和在美术市场上流通的传统中国画艺术,而且还亲自实践了社会经济需要的现代工艺美术,同时,在这里接触了正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画的西洋艺术,还被这西洋艺术特有的魅力所吸引,并且开始刻苦自修西画素描、油画,在这里还结识了出国留学的徐悲鸿。   1927年,他初次结识出国留学的徐悲鸿先生。那时,他为生活挣扎于上海,由于举目无亲,受人欺辱。幸能为人画像,聊可糊口。虽酷爱艺术,但无力求学,后来在从事商业美术之余,自修素描、水粉、油画、图案等,并于1925年前后,创作了一幅油画《黄包车夫的家庭》,虽然得到一些人的赞许,但他感到创作上的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凡自学的艺术青年,都经受过无师之苦,他当时,在艺海中泅渡,更想得到名师指路。喜闻徐悲鸿自法国留学归国抵沪,他急切地盼望着能够见到。由于黄警顽先生的帮助,他的愿望很快得到了实现。那时,徐悲鸿暂时住在丝业商人黄震之家。他带着自己的油画、素描、图案画习作去求教。徐悲鸿当年三十二岁,在艺坛已享盛誉,却没有什么架子,看画的时候非常认真,并把他的油画自画像放到墙根,蹲下来看了好半天,称赞画得不错。接着,又看画的素描,一边用心看,一边沉着地连连点头。得到老师的赞许,蒋兆和很受鼓舞。徐悲鸿鼓励他说:“时代在变化,艺术也应该随着时代发展。可是许多画画的人脱离现实,不从真实的人出发,对人物观察得很不够,连形体结构也画不准。像你这样从真人写生出发的,在中国还很少见。”随后,便很关切地询问了他的家庭和经历。当听说他自幼喜爱美术,曾在父亲的启蒙下,读诗书,习字画,但由于幼年丧母,父亲失业卧病,三个妹妹嗷嗷待哺,不得不在十六岁时只身流浪到上海这些苦难的经历时,徐悲鸿深表同情,并以热言相慰。徐悲鸿还谈起了自己如何在童年随父亲读书、习画,十三岁流浪江湖,二十岁到上海谋生、求学的往事。几近相同的遭遇,在他心目中,徐悲鸿成为一位可亲的兄长。   青年蒋兆和,并不在五四运动和左翼美术运动的旋涡之中,但他却生活在这个时代,又在上海那个特定环境里,受到那个时代大潮里的感召,接受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给予他的政治信息、文化信息、艺术信息,因此,他日渐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选择。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处女作油画《黄包车夫的家庭》问世,他对黄浦江畔那个破蔽的棚户中,黄包车一家穷然悲苦的生活情景的描绘,是在于罐头盒、洋油桶这样的细节的刻画,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是蒋兆和对那个时代的艺术的认识。1928年这位自学起家的艺术青年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1930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35年接办李音灵在北平东城大方家胡同15号的画室招生授徒,1938年任北平私立京华美术学院教授,1947年被聘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0年后一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而且还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顾问,第三、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二、蒋兆和的《流民图》   蒋兆和的写意人物画,从写生而来,早年多画民间疾苦,1952年后多画时事生活及历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