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撤基”对“援沪”作用再分析.docVIP

刘铭传“撤基”对“援沪”作用再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铭传“撤基”对“援沪”作用再分析

刘铭传“撤基”对“援沪”作用再分析   [摘 要]多年来学界对刘铭传撤师基隆是否于沪尾大捷有援救作用是有争议的:或认为刘铭传“撤基”没有必要,或认为“撤基”对沪尾大捷有作用。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时的战场情形,得出刘铭传撤基对于淡水之役有重大的援救作用。   [关键词]刘铭传;“撤基”;“援沪”;沪尾大捷   众所周知,刘铭传是淮军麾下的一名百战名将,其“撤基援沪”的史实在学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颇多,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对史料进行探究,通过多角度分析认为,刘铭传撤基对于淡水之役(沪尾大捷)的援救作用十分之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撤基援沪是刘铭传“避实就虚”的军事思想   刘铭传“才兼文武,治兵喜用奇。信赏必罚,善於弛张将卒。”[1],淮军众将中能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彼时,法国海军中将孤拔司令已经汲取首次基隆之役失败的教训,在第二次的基隆争夺战中加派大量的军舰和海军陆战队。这对于刘铭传来说基隆保卫起来增添了很大的压力。实际上就军事武器上与当时法军没法相提并论。而恰巧此时在沪尾地区由利士比少将指挥的四艘军舰(1)早已停泊在淡水海口,但是这些部众并无太多实际作战之经验,这些也在事后的淡水作战中得到验证。应该说主力部队都在基隆外滩由孤拔率领。沪尾地区的法军比较而言实力要差得多。而在1884年10月1日上午激烈的基隆保卫战中,我军已经付出重大伤亡,恰巧此时收到了李彤恩的急书飞传,因此刘铭传就顺势作出撤军之举。将一批有经验的作战官兵派往沪尾地区驰援。因此撤基援沪的战略实则是刘铭传“避实就虚”的军事思想,这样的军事思想保证了接下来的淡水之战能够取得良好的作战效果。   2、“撤基援沪”将孤拔的主力部队牵制在基隆地区   孤拔的海军陆战队主力在基隆撤军之后很快就占领了基隆城,但很快就发现基隆城只是一座被废弃的荒城,山头上的大炮已被就地掩埋。战略物资没有留下,煤矿能源也早已被炸毁,使孤拔非常懊恼。直到法军“占领基隆及其港口周围的第一道山岭,并以法将杜且斯尼(Duqesne)率陆军3000人据守,法军始终未能逾越山岭向内地推进一步”[2]。于此刚刚得手的基隆城,不仅要花费时间来整理混乱局面,而且要防止当地部队的反攻,因此孤拔不敢掉以轻心。必须要留下他的海军陆战队主力驻扎在残破的基隆城里稳住局势。   因此当利士比派来求援信号,孤拔也很为难,他最终只派去一些零散部众前往沪尾支援利士比的夺城行动。由此可见,孤拔的主力并无前往沪尾援战,如此,正中刘铭传下怀,给淡水战役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外部条件。   当时法军“占领了城市以及沿着港湾的第一道高地,并将中国军队驱至紧靠在后的高地。……任何的向前推进都没有用处,因为我们没有人,不能据守再取得的阵地”[3]因此,撤基援沪成功地将敌人的主力部队牵制在基隆地区,给沪尾战役减轻很大的作战压力。   3、从大处着眼,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刘铭传兼顾全局,胸怀宽广,不在细节上斤斤计较,有着深刻的全局观念,并且他能够“用兵不主故常,多机变”[4]。他刚到台湾就直接奔赴海港实地探查军情。对抗法一事始终放在心上,他的军事战略思想与他多年前的剿杀太平军和捻军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样的经历将他思想锻造的超乎常人。应该说他的军事思想与左宗棠的思想在撤出基隆上表现完全不同,左宗棠的思想是与敌作战一城一地必争,寸土不可丢,左也曾多次要求驻扎在台北的湘军将士夺回已丢失的基隆城。而刘铭传却能接受这样的思想,应该说这是在抗法特定环境下的特殊做法,实为不得已而为之。他认为丢失基隆并不妨碍台湾全局的整体战况。而一旦丢失沪尾,台北府城就会很危机,大局就会有影响了。由于“刘铭传以基隆靠近海口,而台湾只有陆军可战,采取放弃基隆,坚守沪尾的战略,于是法军攻陷基隆炮台。”[5]可见他固然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4、沪尾大捷是刘铭传撤基之后湘淮军合力围剿下才取得的   言此,就要指出此战关键的时间问题。1884年10月1日爆发了第二次基隆之战,是日夜间,刘铭传接到李彤恩第三次飞书传信才最终决定撤出基隆的防务,有人指出沪尾战役在10月1日也就首次打响,也有人指出沪尾战役在10月1日并没有打响,利士比只是对沪尾海口进行了战前的封锁。   于此问题,从事中法战争研究的著名专家黄振南先生指出:“淡水之役并非与基隆之役同时爆发,而是晚一天发生”[6]。笔者认为真正打响沪尾战役的准确时间应该是在10月2日上午6时。   法军方面在2日到7日这段时间未对沪尾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法军“要想扩大……周围的包围圈,那就完全必要增援占领部队。而且,即使援军到来后,恐怕还会有新的困难”[7]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刘铭传刚撤下基隆的部众里紧急驰援沪尾,壮大沪尾地区的守军力量,增强了战胜法军的信心。   直到10月8日上午6点法军才准备登陆,终于在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