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摘 要:近两年来,我市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阵地建设初具规模,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亮点精彩纷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了文化引领方向、凝聚人心、营造和谐的正能量。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开始呈现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一)乡村文化阵地初具规模。为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步伐,益阳市提出要大力实施“六个一”文化工程,其中首列之一“实施一批项目”就包括要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市民村民都能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下,我市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已经初步搭建起来。全市共有乡镇85个,行政村1786个,现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2家,另有安化县坪口镇、梅城镇则已评为二级文化馆,且对外免费开放。有1461个行政村办起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中心包括图书阅览室、音像室、棋牌室、健身室等,有的村还有戏台、球场等。同时,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100%,已建农家书屋1786家,覆盖行政村100%,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325个,覆盖行政村74%。农村文化阵地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乡土文艺队伍不断壮大。迄今为止,市里有3个专业演出团体、29个民间职业剧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上千场,活跃在湖乡山寨。由此,“农民看戏、政府买单”得以实现。农村电影实施“2131”工程,确保了每村每月至少放一场电影。与此同时,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各类乡土文艺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全市农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宣传队、地花鼓队、腰鼓队、秧歌队、舞龙队、诗词楹联协会、书法绘画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组织419个,成员近10万人。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近两年兴起的农村广场舞已有1072支队伍,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参与其中,自得其乐。也许下午还在田间劳作,傍晚便成为了广场舞明星,“找到了另一个自我”。   (三)乡村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市里去年组织第三届花鼓戏汇演历时14天,日夜演出27场,近8万人次观众中有80%来自农村,他们自带干粮,赶早进场占座位,连看两三场也不觉累。南县为确保地花鼓这张国家级非遗名片的传承,也已连续举办两届地花鼓艺术节,桃江县大粟港镇朱家村文艺演出队随时排练更新表演唱、歌舞、快板、三棒鼓等节目,无论节日庆典还是平常聚会,随时都可拿出一台文艺晚会供人欣赏。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在蓬勃发展中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尽管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有了良好开局,但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离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明显存在一定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发展后劲比较乏力。三是品位难以提高。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一)部分领导重视不够。一部分乡镇、村的党政负责同志总认为“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经济是挣钱,办文化是花钱”。实际工作中,疲于应付上级检查,敷衍开展文化活动的现象并不鲜见。个别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不务正业”,大部分文化站长、文化专干都要身兼数职。   (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市、县、乡三级地方配套资金限于财力很难到位。而国家财政给予每个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经费5万元、每个行政村每年2400元的运转经费,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同时“建、管、用”三者都要有资金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建设”了,但“管理”、“使用”的经费却还是“空头支票”,乡、村两级干部感叹“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有限的钱能保障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工资开销已经不错了,至于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人头经费就只能“打白条”了。   3、文化人才队伍不优。乡镇文化站站长和文化专干,历来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而现在却与文化发展繁荣的要求很不相适应。有名无实、专干不专,“文化专干不从文”者有之;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文化专干不能文”者有之;待遇不好、人心思走,“文化专干不愿文”者有之;培训乏力、素质不高,“文化专干不会文”者有之;民间艺人,扶持不够,“散兵游勇难为文”者也有之。一些文化专业户起步艰难,基础薄弱,仅凭自身的志趣、爱好、追求在勉强维持,很难发展壮大。   三、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各级领导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党政负责同志都要清醒而又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尽快制定乡、村两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发展的专项规划。合理调整现有文化设施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