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庇火神偏爱“风下之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庇火神偏爱“风下之乡”

亚庇火神偏爱“风下之乡”   那幽暗热带雨林中星辰般闪烁的萤火虫,   那无比揪心的南海上的落日,   那吱吱呀呀转着的老式吊扇下   突然响起的乡音……   当飞机广播本次航班即将到达“哥打基纳巴卢”(Kota Kinabalu)时,不知有多少计划到亚庇的乘客会如我一般生出乘错飞机的恐慌。经与空姐再三确认后,我才把心放下,原来哥打基纳巴卢就是亚庇!   哥打基纳巴卢位于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的北端,西临南海,是马来西亚沙巴州的首府。正如人在江湖,除了姓名之外还得再取几个字、号才够“沧桑”一样,哥打基纳巴卢有几个曾用名也不足为奇。在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时期,其英文名叫“Jesselton”,直到独立后才改名叫“Kota Kinabalu”。而沙巴人和一些国际航线则仍习惯称呼它曾经的中文名――亚庇,据说此名源于土著居民看到殖民者的房子被烧时欢呼的“Api-api”发音。当地居民以华人为主,通行客家话,而在客家话里“Api”的发音为“亚庇”。虽然现在大家多简称它为“KK”,但作为旅行者,我更愿像当地华人那样,固执地把它唤作“亚庇”,似乎我能穿越时空觅到一份慰藉乡愁的文化传承。   风火传奇   美国女作家安琪‘凯斯在小说《风下之乡》(land Below The Wind)中,描绘了沙巴州的世外桃源风光,从此沙巴州便有了“风下之乡”的美誉。作为沙巴州的首府,亚庇是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虽地处台风带,但在东南亚台风肆虐的季节里,它却能传奇般地超然于气候剧变之外,有如台风眼中的港湾,无比宁谧地目送台风绕行北上。   没有台风、地震,也没有溽暑寒冬,亚庇有着无处不在的洁净清爽、温润怡人。亚庇的风,潮湿且略带海腥味,犹如一双肉感十足的掌,将城市中的一切抚摸得像只慵懒惺忪的猫。   除了风,火也注定要给这座城市烙上传奇印记。亚庇有“火神都城”的别称,历史上曾多次遭火神光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几乎将这里夷为平地,只有艾京生钟楼、沙巴旅游局大楼、原土地测量局大楼三栋市内建筑和市中心外的锡克庙侥幸成为了历史遗迹,而原土地测量局大楼也在1992年的元旦毁于火灾之中。   尽管建筑疏阔、雨量充沛,可在亚庇住上一段时日,没准就能从报纸上看到某地发生火灾的新闻,令人不禁要相信火神或许格外偏爱亚庇。既然难以避免火神光顾,不如享受浴火重生,正如遭受“二战”的火劫后,只过了不到20年的时间,亚庇就又成了一座充满英伦风情的小城。   风火传奇非但没有催生出亚庇人的风风火火,反倒益发彰显了他们的慢条斯理。亚庇人的生活节奏很慢,行人无不气定神闲,言谈举止不紧不慢,旅馆绝对不会拉客,餐馆也任由客人走进走出,吃不吃都无所谓。亚庇,像一块忘记上发条的机械表,不知不觉就超越了岁月。它能将蚀骨的闲散慵懒,通过一杯杯芒果爽或一盅盅肉骨茶,传染给每一位游人。随便走进一间支着厚厚遮阳板的老式店铺,便有如走进了一部黑白电影,羁旅的颠沛流离刹那间被熨得丝般平滑妥帖……   肉骨茶的见证   亚庇虽小,却是一座属于旅行者的城市。在中国背包客群体里,亚庇素有“东南亚版丽江”的口碑:二者都有山有水,丽江有玉龙雪山,亚庇有神山;丽江有小桥流水,亚庇有海岛沙滩。   其实,亚庇和丽江的异趣很多,只是无处不在的华人面孔,亲切的客家话、闽南话、粤语、四川话等乡音,让国内背包客很容易误以为是到了丽江。   据说华人早在3世纪就进入了沙巴,但有文献记载是在13世纪,而在19世纪才有大量的华人移民来到亚庇。华人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社会生活,并繁衍生息。1913年9月20日,英国招募了来自天津、河北、山东等地的108户华人家庭到亚庇的热带雨林中去开荒垦殖,经几代人的努力,终让“天津村”、“山东村”在异国他乡扎根壮大。   如今,走过最繁华的加雅街(Gava Street),便会看到一座上书“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中华牌楼,而中华文明也影响到了当地文化,大街上随处可见汉字招牌、中文报刊,连一些土著族群都会讲客家话。   亚庇华人聪明、勤劳、节俭,很多人虽过着普通的生活,却保留着很浓的儒雅遗风。我所入住客栈的老板,见到我便要探讨国学。在他看来,来自中国的我的学识代表着正宗。尽管我再三声明,自己真没有多少传统文化根基,可他仍坚持认为只要源出正宗,哪怕是少林寺的烧火和尚,功夫也自然了得。他仰慕的表情让我很惭愧,更不敢接受他的邀请――我只是想藏拙。   亚庇的蔬菜很贵,所产的海鲜很出名却十分便宜。逛海鲜市场时,我时常搞不清到底是海鲜与蔬菜一样便宜,还是蔬菜像海鲜一样贵。除了海鲜,肉骨茶是游人到亚庇不能错过的美食。   肉骨茶见证了华人随遇而安的饮食文化。据说贫穷的华人移民从码头上捡拾运输中掉下的中药材,并把它与猪骨、猪蹄、猪肚等物炖熬,遂有“肉骨茶”这一物美价廉的美食。肉骨茶一经端上,掺着一股中药味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