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献中龙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古代文献中龙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文献中龙文化   关键词:文献;龙;文化;起源;形象;内涵;精神   摘要:文章重点通过研读有关古文献关于龙文化的记载,探讨了关于龙的起源、龙的形象、龙文化的内涵以及龙文化主要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133-02   1从古文献看龙之源   1.1来源于雷电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远古时代,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十分有限,他们对于自然界中的日月经天、风雨雷电、云霓飞虹等现象无法解释,唯有崇拜;面对大自然的威胁,难以抵御,更多祈告,他们相信周围世界存在着超自然的存在物,存在神灵和魔力。在诸多自然现象中,雷电最具魔幻色彩,声震苍穹,划破长空,同时,雷电伴随风雨,在靠天吃饭的远古时代,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特别紧密。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将雷电想象成一种超自然的神物,也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这在许多甲骨卜辞、历史考古中也得到了多方印证。   1.2来源于洪水   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的地方,大多湖泊广布、沼泽处处,而且经常饱受洪涝灾害的侵扰。这些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大自然的灾害,人们同样是由于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无力抵御、无法解释,只能归结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孟子?滕文公》),就把龙的存在与水逆行、泛滥联系在一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篇》)、“龙生于水”(《管子?水地篇》)则说明古人直接认为龙产生于水。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认为自己遭受的旱涝灾害,来源于上天神龙的惩罚和威胁。于是就极尽供奉、祈求之能事,但求以自己的虔诚感动龙神、龙王,换一个人寿年丰、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原始先民们认为超自然的力量都是实际存在的,于是他们借助于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加上想象,就创造出了龙的形象。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关于龙起源的雷电说和洪水说具有紧密的联系,雷电与洪水往往是相伴随的,甚至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电闪雷鸣往往是洪水的前兆,人们对洪水的恐惧,往往也容易联想到洪水泛滥之前可怕的雷“声”电“影”。   2从古文献看龙之形   龙到底是什么形状,长什么模样,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想法。而且从历史文献看,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的形象也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变化的。《山海经》中,多处记载“鸟首而龙神”“龙身而人面”“人面蛇”“ 龙翼而马身”“人面鱼身”等,龙就存在着飞禽、蛇、马、鱼等不同动物的影子。《楚辞?天问》指出“焉有虬龙,负熊似游”,《路史?后纪》讲“鲧其神化为黄熊,或云黄龙”,还说明龙具有熊的形状。而《论衡.龙虚篇》提到“龙,牛类也”,《陈书?五行志》讲“有黑龙如狗”,《辩感编》则有“有龙如蜥蜴而五色 ”之说等。说明龙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方的人的心目中,还有牛、狗、猪、猫、蜥蜴、鳄鱼等不同自然界实有动物的许多特征。由此可见,龙的形状尽管不同,但总体来看,都是以蛇、鳄鱼或其他动物为主体,综合其他动物的部分特征而来的,具有综合性和典型性。历史上最典型的有两种综合说,第一说是宋代罗愿的九似说,即“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明代李时珍稍加修改,但基本相同。第二说是近代闻一多的综合说,即“以蛇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麟和须”。从文献看,龙的形状不但是综合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从原始遗存的龙形图案来看,整体比较简洁、朴实,不具备太多其他动物的特征,典型特征是有头、有尾、张口、昂首、曲颈及弯曲的身躯,说明是一种即可天上飞腾、又可水中遨游的神物。随着华夏民族的融合,黄帝族的熊,炎帝族的羊,太昊族的日,少昊族的挚鸟,颛顼族的瑞玉,瑶族的狗等等,不同氏族、不同部落的图腾也不断地变幻、组合,不断地增添新的元素和象征意义,龙的形状也变得越来越丰满。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践不断增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水平不断提高,想象力也不断丰富,龙的形象也就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致、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宋代以后,龙的形状基本趋于成熟,虽然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但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总的来看是趋同的,其凝聚和向心功能也更加突出。   3从古文献看龙之魂   3.1血脉之魂   在我国的历史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我们的祖先,他们一个“龙身人头”,一个“人头蛇身”,二人结合成为夫妻,共同繁衍出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全体华夏儿女也因此被称为“龙的传人”。“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正是龙的传说与民族的血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龙也就成了全体中华儿女心中最为牢固的纽带,具有了天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使得我们具有了共同的民族心理、文化认同和思想意识。   3.2救世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